黑暗中的生命光輝,北美館隆重呈獻礦工藝術家洪瑞麟的傳世傑作

TEXT /  Hex Zou; PHOTO /  北美館提供、翻攝台美史料中心;

遠眺著大海彼端的故鄉,海面上的天光晚霞、魔魅而迷幻;已故台灣藝壇前輩畫家洪瑞麟,在移居美國後依舊心系著故鄉。擁有「礦工畫家」美譽的洪瑞麟(1912-1996),以粗獷幽暗、生猛動人的線條筆法,勾勒一代勞動者的生活面;自3月19日於臺北市立美術館展出的「掘光而行:洪瑞麟」特展,即是重現畫家畢生的創作精華與藝術精神。


 

洪瑞麟1912年出生於臺北大稻埕,從小藝術啟蒙來自擅於畫梅的父親洪祥海。極具繪畫天賦的洪瑞麟,在1932年入學日本帝國美術學校(現武藏野美術大學)西洋畫科,接受不同藝術思潮的洗禮;更師承石川欽一郎,結識倪蔣懷、陳植棋等前輩。

 


右 洪瑞麟自畫像1932年


洪瑞麟12歲時所繪之作品《米開朗基羅素描摹寫》1924年 


 

1938年回臺後,為了擔負家計並感謝倪蔣懷資助後期留日學費,洪瑞麟受邀至其經營的瑞芳二坑工作。他原本計畫在礦場工作10年後,就到巴黎追逐藝術夢,然而這一待就是35年。在這段時期裡,洪瑞麟以畫筆記錄礦工的生活點滴、描繪黑暗礦場中中最真實的人性光輝,透過《坑內工作》、《敬業勤勞的阿坤伯》或經典的《礦工頌》等畫作,遒勁的筆觸速寫其夥伴肢體勞動的人體之美,呈現「陽光照射不到」的生命尊嚴、處處流露出勞動者樸實率真的精神。

 


《帆船》1930年 雄渾的色彩充滿氣勢


準備上工》1957年 以速寫般的線條描摹礦工姿態


《礦工頌》1966年  以大量的黑、紅、棕為主色、帶出黑暗礦坑中幽微的光芒,充斥原始風格般的技巧、呈現生猛、具張力的構圖


 

除了礦工之外,原住民也是洪瑞麟創作中獨特的人物題材。早在1930至1970年他便曾至屏東探訪排灣族人、造訪蘭嶼達悟族藝術;同時,洪瑞麟1964年受邀至國立藝術專科學校教授素描、水彩、油畫,藉由東方水墨與毛筆,加上西方的粉彩,運用中西合璧的媒材描畫裸女,他曾說:「畫裸女的心情跟畫礦工不一樣,一邊是很激烈的,裸女則是比較寧靜、安靜的實體,是很大的對照。」

 


《裸女速寫22》、《裸女速寫26》 1978年 洗練的筆觸彰顯女體的軀體曲線


 

長年處在不見天日的地底,使洪瑞麟特別嚮往陽光,晚年他定居美國加州海邊小鎮,如願與終年明媚的陽光為伍,然而思鄉之情也日益漸增。「從海這邊一直走過去就是台灣!」台灣紀錄片導演黃明川曾遠赴加州探望洪瑞麟,並捕捉到望著海洋沈思的老藝術家、口中如此喃喃自語。如今藝術家已與世長辭,其留下的藝術依然猶如一盞明燈、持續照耀畫壇。

 

「掘光而行:洪瑞麟」自3月19日至7月31日於臺北市立美術館展出,想了解更多這位一代傳奇大師的傑作、可不要錯過。

 


 

延伸閱讀:

更多
照片內容
  • Share:

comment

follow us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