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拈花惹草」24個李霽
TEXT / Franie Hsu; PHOTO / 質物霽畫、Cheng Yao Tsai(Photography);
別懷疑,「我的本名就叫李霽,霽是雨過天晴的意思,我哥叫李霖,天降甘霖的霖,都有一個雨字頭,卻是自然中完全不同的水循環階段。」從命名的那一刻起,李霽就注定了用自然素材說故事命運。
為什麼會說他是「24個」李霽?因為他需要用這種「人格分裂」的方式,來切換生活中不同的角色與模式:心裡面有一盞聚光燈,燈下有一把椅子,當李霽要從藝術家變成工作室老闆時,就請那個作理性決策、下指導棋的人格坐到控制大腦和思緒的椅子上,燈光打下、好戲上場。
▲植物藝術家李霽。
建築一直是我的理想
中原建築系畢業,畢業後在建築事務所待了五年,參與過老屋改建、廠房規劃、車站設計等大型規劃案,雖然這些工程對李霽來說都是有趣且富有挑戰性的,但相較於建築本身,他更喜歡探討建築和自然、自然和人之間的關係。偶然機會,設計團隊幫業主設計了一面「燒杯」裝置藝術牆,事務所老闆請他買一些花草來布置這面牆,一件收尾階段的小事,李霽卻卯足全力去做,才發現自己對植物有多麼熱愛。布置完成後,業主讚不絕口,甚至拜託他每兩個禮拜就來重新裝飾一次,有那麼多花樣嗎?他肯定地說:「當然有!根據四季變化、甚至配合節慶,就算是同一面燒杯牆,我每一次都可以用不同植物呈現不一樣的畫面。」這次意外的經驗,成為他創作植物藝術的開端。
▲李霽擅長將經濟起飛時代的「將就美學」元素:鐵網、鐵皮、龍頭、水管等等,用獨特的手法重新包裝成富有美感的藝術作品。
口耳相傳下,有越來越多廠商、客戶指名要他的作品,副業和正業兩頭燒了一年半,他漸漸覺得陷在工作裡面、失去了跟世界的連結。2013年,他決定正式成立自有品牌《質物霽畫》,開始有系統的提供與「植物創作」有關的服務。
▲《質物霽畫》今年為北京時裝周布置大型走秀展場,恰到好處的繽紛為本季時裝增色。
「拈花惹草」至今四年多,他配合客戶作主流作品,也自行創作「純藝術」。是否懷念建築專業?他笑笑說:「我下禮拜還要去考建築師執照。我從來不認為我有脫離它。」李霽就像一棵持續生長且壯碩的植株,而建築是他的養分、他的根。
▲為忠泰建築藝術基金打造的作品《明日綻》,將中山北路錯縱發展的歷史軸線以代表性的金屬、玻璃元素穿插其中,並以代表自然的植物點綴。
表達植物的悲傷面
聊到最喜歡的作品,李霽立刻就憶起2015年為高雄駁二藝術特區所作的《the PAIN》。當時整個團隊很年輕、經費也有限,卻大膽地孤注一擲、花光所有錢和資源,將「蠟」與「植物」結合,完成了充滿張力的作品,深刻地討論「痛」這個人人都體會過、卻難以言喻的滋味。一般人對花卉植栽的印象都是浪漫歡快的,李霽卻選擇悲傷來呈現:「植物有很多不同的情緒,我希望可以呈現一種別人沒辦法看到的面貌。」
▲2015年為高雄駁二藝術特區所作的純藝術作品《the PAIN》,靈感來自殺人案件中出現的「屍蠟」概念。
▲《Fake》諷刺市場充斥著形式上的模仿,我們常常在消費著無意識的虛假卻不自知。
不過,悲傷畢竟只是創作養分之一,背後支撐他的信念還是充滿了「愛」,李霽認為愛無所不在,存在於身邊每一個人事物上,而他選擇謙卑地聆聽不同想法和價值觀,並用藝術家敏銳、精準且深入的感官,為情緒,找到適合的說話空間,即使只是一個小小的切縫也好,靜靜等待懂的人、來品味。
Profile
李霽
1983年生,花蓮人,從小就喜歡在自然裡玩耍。父親是牧師,讓他很早就懂得愛的真諦。建築系畢業後因緣際會成為台灣首位「植物藝術家」,作品風格多元,有的唯美浪漫、有的充滿警世意味。2013年成立個人工作室《質物霽畫》,2017年獲選國際名流雜誌Prestige年度40位青年成功人士之一。
照片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