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擬世界當道!什麼是下一個世代的面貌?
TEXT / 林書民、整理/ Sara Chen; PHOTO / 林書民、Instagram;
當我們面對未來,採取的會是主動的朝向夢想、理想建構,或是被動地用刪去責任風險的方式進行,這些因素將決定是否有效掌握未來的機遇,同時決定了哪些衝突和危機將在未來陸續上演。
虛擬城市安身之地的遊戲規則
工業革命的影響曾帶來了共和國和民主政體。而現今,什麼政治模式將是數位革命的新產物?數位化所產生的管理系統,促進提升網絡公民的參與能力,以及快速傳遞意見,但同時卻大幅度地提高未來的社會資本,完全沒有篩選入場資格的赤裸言論平台裡,秩序正由反秩序的人群來建構。決策權不再如以往的世代般掌握在領導者,如何創造未來的空間彈性,塑造出網絡共和國的保護區和可以抵抗破壞性的網絡城市?創造出一個虛擬城市安全安身之地的共同遊戲規則,成為複雜命題。
傳統領導者漸失去主控權
全球很多城市的領導者不再是引領思考的領頭羊,而是快速讀取數據的轉譯機。更有甚者,是製造偽數據的工具機。或許我們急需新的分類方法,來完成跨越不同領域,並創造新的道德標準來做崗位描述,更重要的是突破教育模式的界限,讓這些新興勢力不只是在蔓生的過程盲目的去引導價值觀。這已是四分之一個世紀以來,WWW的發展所引發最多元且複雜的命題。數位城市已成為城市的智能核心,但如何編寫數位城市與實體城市之間的等效建設,問題燃眉急待解決。
奧地利林茲當代藝術中心的參展作品,探討人類虛擬與真實不同的面貌
未來的公民
經過數位革命走了之後,全球在政治和經濟權力的轉移已經順應科技強弱重新分配,重新洗牌。我們的生活空間,充斥著的流動數據,而卻又息息相關地影響著我們,它們將如何與我們溝通,我們如何與它們共存?電腦成為唯一工具後,並且成為新生代年輕人的最初訓練課程,工具其實很重要的影響著使用者的邏輯與思維,當全世界都用著同一種模式鍵入,等同於我們失去了個人化的筆觸。我們已經讓個性化的創意人種也不得不先進入框框。面對生活中如義肢般不可分離的電腦與手機,不幸成為一個無法過濾的接收口,強迫性地接受一個轉型移動中,流動性的資訊社會城市不斷倒入的資訊與雜訊。
未來的公民社會,開放網路社會裡,最高統治是否將會是互聯網登上寶座?公共領域和私人領域的一種新的混合後,城市高密度人群的特點加速變換虛實的快速轉換能力,可以在虛擬世界裡操控實體民眾的思想,又快速變現為行為。在經歷網絡社會共存的學習陣痛與新經濟狂掃之後,更重要的是建立目前仍在摸索之中的網路世界秩序,才能真正促進社會融合。將私人和公共領域的重新排序,預防並減低所有的附帶損害,網路社會生活方式中的疾病,仍然需要遙遙落後的法律儘快跟上,或是研發更高科技手段預防對公民參與的新戰略。
延伸閱讀:
照片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