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vironment】Palafang跳浪藝術節翻轉視角直視人類與萬物作為地球生命共同體的存在,邁向自然科技人文靈性生態共生共榮的美麗新世界,恢復至真至善的溫暖人心。

TEXT /  林芷嫻; PHOTO /  www.facebook.com/2021palafang.hualien.art.festival、花蓮縣文化局;

在科技、人工智慧快速躍進的流動中,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交流、地球及生態的永續繁榮是否因此更加向上提升?!此次Palafang跳浪藝術節從花蓮出發,與來自日本、丹麥及法國籍的藝術家共同參與打造國際藝術展覽,重新反思關於人類與萬物共同生活在這顆美麗藍星上的抉擇。


 

本次展覽作品類型包含地景裝置、錄像藝術、水下攝影、VR互動裝置等,透過藝術帶領群眾觀看我們生活的這片土地和地球,編輯也採訪了綠色暨永續創作。

 

獵徑

 

舞者的動作在影像中被AI重構,彷彿觀看一場如幻似真的演出。

 

作品《獵徑》李德茂 X TAI身體劇場X聲音藝術家陳昱榮,討論數位已成為人類存在於世,無法忽視的一部分之視角,結合腳譜、舞者身體、演出現場和AI介入,轉譯了獵人與山林、動物之間至今仍存在的經驗。


 

 

日籍藝術家Maiko Sugano麻衣子分享如何看待無常人生如海浪般潮起潮落,亦如四季更迭,沒有永遠的低谷亦無不變的波峰,用平常心接受當下、坦然面對生命的變化無常,等待下一個波峰的到來」,而太陽看月亮如造物主從天上往下看凡間的芸芸眾生般,是帶著祝福之心等候人的蛻變。

 

作品《亮》,用木頭雕刻表現月亮的盈虧會因為太陽的角度而不斷變換,隱喻看不見的部分不代表不存在,只是從不同的角度觀測呈現的實相就會有所不同。


 

白色海洋

 

藝術家林淑玲汲取珊瑚和海洋生態靈感倡議的觀點-未知死,焉知生?透過自己面對新陳代謝免疫疾病中體悟到人的肉身有其侷限,而死亡是自然的循環,因著疾病的禮物按下暫停鍵專心創作,珍惜有限的人生,發揮靈魂最高潛能、為所居住的土地和人類共同的地球創造最大的價值」。

 

編織藝術家林淑鈴以打包帶為媒材,結合純手藝的身體勞動過程編織出作品《白色海洋》,重現多年前在綠島港灣潛水的深刻經驗,大面積的珊瑚因港口開發,而發出忽明忽滅的斑斕色彩,絢麗奪目卻是珊瑚的瀕死訊號。


 

鯨眼睛

 

黑潮前執行長張卉君代表太平洋黑潮的湧動視角,邀請知名水下攝影師金磊展出多年來在世界各地拍攝的《鯨眼睛》,她分享了由此體得的觀點-「鯨豚身上有著一道道的傷痕,每道傷痕都是在碰撞時受傷的痕跡,儘管如此仍然奮力邁進」。

 

鯨豚在汪洋中自由游動所見視角收納了大洋中瞬息萬變的水色、光線、懸浮物質等,記錄下早在人類出現前就存在的變化定律。


 

洪加東加島

 

丹麥的藝術團體Supetflex創作的《洪加東加島》記錄了這座2014年經由海底火山噴發而誕生,而後又於2022年再度噴發而消失的火山島。

 

細緻的影像畫面既像科幻場景,又極度寫實,這趟旅程遊走在島嶼誕生、海洋、火山噴發,思索著存在的此刻。


 
 
花蓮金曲歌王歌后以莉高露、Anu阿努與NSO滂薄共演

時間:10/22~1/02 09:00~17:00 (每週一休館)

策展人:Nakaw Putun、李德茂、張卉君

 

更多
照片內容
  • Share:

comment

follow us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