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謙/藝術之價,數字之外

TEXT /  Lena Lin; PHOTO /  時報出版;

不可避免的,當今收藏的價值觀,投資已經變成很重要的元素,雖然藝術投資不像股票、證券、期貨的流動性好,但在媒體多次報導藝術品的高額回報率之後,這些年藝術品已成為許多人的理財工具了。於是,拍賣行和許多畫廊於推廣藝術品之際,總會暗示著藝術品高獲利的可能,好吸引投資人進入這利多的市場。全世界都一樣,特別是亞洲,跟華人有關的藝術品,我們看到愈來愈多的明星藝術家,以及蜂擁而至的新收藏家們,於是一波接一波屢創拍賣紀錄的新聞出現,而且以斗大的版面標題出現在各家新聞媒體當中。

 

在這個以數字說話的藝術市場裡,「數字」似乎也成為判斷藝術價值的最具象的表現,而藝術本身的價值也因而愈來愈少被討論了。在我來看,其實數字也能代表藝術價值的一部分,特別是對於原本對藝術興致不高的人,這絕對是激起他們好奇心的好途徑。然而,藝術對於人們最主要的價值又是什麼呢?藝術家對於時代又有什麼影響呢?前不久,我參觀了中國美術館建館五十周年藏品大展,心裡有些感觸。看到一座美術館,以半世紀的收藏來描述這個時代屬於華人的歷史,其中價值絕對遠超過作品的數字價值,但也因其藝術價值,連帶地提高了其數字價值的認可。從美術館的角度來看藝術品,美術史是直觀而具體的,透過閱讀藝術品來感受歷史,產生聯想,同時點燃學術的思考。藝術家也經由創作表達出自己與時代的關係,以及自己的存在價值。對後來的閱讀者而言,其藝術價值絕對不能以數字來衡量的,這樣的經驗不只存在於華人社會,也在全世界各地方發生著。藝術家在創作時思考的不應是作品價值,無論是數字或是作品的影響力,最重要的,還是自身對於創作上的不可迴避的必須性,那是一種力量,來自於本能的主動性,不為名利的計算。

 

於是,當我們看見此刻許多明星藝術家,積極為了自己在藝術市場上的數據而努力時,自然也會懷疑這樣的數據的客觀與可信度。其實我們知道還是有很多令人敬佩的藝術家,他們被動地被捲入這場數字的遊戲裡,在冷酷的商業機制下,所產生的指數曲線圖表,透過此工具以商業對於數字的解讀及交叉分析,在看似客觀有效的理論下,卻往往忘記了一個最重要的評估,那就是「藝術本身的價值」,事實上這絕對也是不能在指數表能客觀估算呈現的。甚至可悲的是,在這指數曲線表的分析裡,那些不在意商業表現被迫列入表的藝術家們,常常呈現了不可推測的績優狀態,且不如那些積極參與藝術市場,懂得如何在數據上表現自己的藝術家們。

 

我還是很固執地相信,當今所有藝術市場的數字分析及指數表現,都沒有太大意義。除非一個時代的結束,藝術家的藝術價值從學術角度上蓋棺論定,而當今大部分我們所看到的當代藝術,都存在著很大的未知數,那都不是用過往幾年的指數曲線圖能斷定與推測的。畢竟藝術作品的價值,還是來自於藝術家本身,他們對於自己生活的時代與自我價值的追求而定,那都不是短時間能確定,並且呈現不可歸納的波動。所有經過迎向商業市場的操作,最終仍會被人們所識破。

我必須再說明,我不排斥藝術商業。商業往往是普及文化的方法,透過商業手段可以讓人群更公平有效地分享人們為生活努力的成果。文化以商品的形式擴展開也絕非罪過,但是絕對不要以數字為唯一的標準,特別是在藝術市場上,每一件藝術品內在的藝術價值才是最需要被散播、傳達和評估的,那都是藝術家們每一段生命的精華,忽略了都是我們的損失。我還要再說一次,我從來都不排斥把藝術當做投資的標的物,只要千萬不要以投資角度上急於回收的理由,來影響創作者,壓迫了其藝術創作的可能。這個論點不只在藝術市場上,在出版界、音樂圈以及電影都是成立的,特別是近幾年的華人電影,我們看到太多好的人才崛起,卻也因投資心態的介入而隕落的實例。

 

新書分享會

時間│2015/09/20(日)15:00-16:30

地點│誠品畫廊(台北市松高路11號5樓)

主講│姚謙(本書作者)

更多
照片內容
  • Share:

comment

follow us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