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騎士心腸 藍騎士藝術空間

TEXT /  Arch's; PHOTO /  BlueRider Art;

二十多年過去了,看盡科技雨林變幻莫測生態鏈的王薇薇,決定以騎士精神勇闖臺灣藝術圈,為充滿小確幸的臺灣時代氣氛,注入一抹歐美意識的反叛與純真。

 


王薇薇,藍騎士藝術空間負責人,關注國際當代藝術與特殊前衛作品,醉心於舞蹈與攝影藝術,著有「Dance Formosa」攝影集


 

曾在科技業叱吒風雲的科技董娘王薇薇,年少時曾醉心於舞蹈藝術,甚至考進了雲門舞集。不過,現實與夢想間的拉扯使王薇薇最終跳進了科技業,且一做就是二十年。然而,科技這隻在三至六個月就從壯年走至蒼老的幻獸,豈能在這個時代使人取得內心深處的飽滿與平靜?這股不安與站在藝術腳跟前的渴,牽引著王薇薇成立了藍騎士藝術空間(BlueRider Art),透過專業藝術團隊,致力於關注表現主義、極簡主義、照相寫實主義、普普藝術、雕塑與街頭藝術等各式當代藝術議題。

 


Bryan Ida《City Symphony》個展2016


 

收藏是一場勇氣的試煉

 

王薇薇嘗試挖掘國際間創新且饒富興味的當代藝術家,致使藍騎士欽點的作品,每件都承載著21世紀當代藝術的發展脈絡與秘密。每當闡述藍騎士藝術空間代理的藝術家作品時,知性又古靈精怪的王薇薇,眼神中卻透出彷彿母愛的和煦:以銀針筆建造宇宙觀點的當代指標性人物 Carol Prusa、透過X光攝影獲得國際學術界青睞的Nick Veasey,以及以獨特環氧樹脂(Epoxy)勾勒城市、地景、自然景觀與內心風景的Bryan Ida,都成為藍騎士的精神選作代表。

 

即使藍騎士藝術空間所代理的當代藝術作品,在仍以寫實、具象為適性的臺灣藝術圈,顯得風格迥異。然而,這股代理前衛作品的勇氣,卻在臺灣藝文界召喚到無數願意追隨這股騎士精神的各路藏家。王薇薇在這一張張對藝術求知若渴的臉孔中發現,收藏一件前衛作品的資格,無關乎年齡。觀者能否克服那股跳脫舒適圈所產生的焦慮,進而在親近當代藝術時,產生勇於接納嶄新觀點的勇氣與雅量才是關鍵。被藍騎士藝術空間欽點的藝術品,總是能帶領藏家,跨越性格與成長背景的藩籬。即便是藝術家與藝廊工作者本身,也能透過這場經驗,攜手打破藝術視角的慣性。

 


Nick Veasey《Bride & Groom》2011


 

在世藝術家的無限潛力

 

根據歐洲基金會The European Fine Art Foundation釋出的全球藝術市場報告指出,全球大概七成藝術品的銷售比例落在歐美藝術市場,因此,歐美藝術家仍為引領全球的核心角色。

 

托普藝術在後戰時期大鳴大放。這些舉世聞名的作品,隨著收藏市場的每次鼓譟落槌,紛紛像神聖信物一樣,進入美術館殿堂受到世人膜拜,有些世界級藝術品則進入了名藏家的口袋,所以經典當代藝術品已愈來愈少機會在市面上拋頭露面了。基於某種供需平衡,在世藝術家(living artists)的作品,開始在市場上漸漸成為藏家間的燙手山芋,因為在世創作者已在這個時代開始扮演起「藝術供應者」的角色。

 

王薇薇認為,發生於1960年代的美國觀念藝術(Conceptual Art),已在純藝術與視覺藝術領域中,成為全球市場的潛力股,因為這種反叛精神已在歐美文化裡穩定走高好多年,且腳程似乎愈來愈快。例如二十世紀的藝術開拓者杜尚(Marcel Duchamp),也透過一只馬桶為創作,傳達出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歐洲知識青年對於打著美好人生旗幟的工業革命感到幻滅,進而出現的「美」的反叛,啟發了整座時代。懷著騎士勇往直前的純真信念,BlueRider Art這個年輕卻勇敢的藝術團隊,必將在臺灣藝術世界中找到屬於騎士的真理與永恆!

 


Emily Carew Woodard《The Flasher》2013


 

延伸閱讀:

 

 

Text by 楊舒晴、整理/ Sara Chen  2021-12-10

更多
照片內容
  • Share:

comment

follow us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