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窺視的存在」?數位藝術展由虛擬看現實
TEXT / Alice Lee; PHOTO / 國立台灣美術館;
國立臺灣美術館推出數位藝術策展案「螢幕不滅」,展覽邀請了八組國內外藝術家參與,以「窺視的存在」、「展演的情境」、「消逝與不滅」三種狀態。辯證現今網路洪流之下,人們是怎麼隔著虛擬網路的面紗,進行自我表現的行為,並在現實生活與虛擬網路,相互影響的狀態中分辨出哪個才是真實的自我。
▲郭奕臣,〈顯影〉,現場照。
網路世代的人往往黏著於虛擬世界,鍵入自己心目中的個人檔案,來塑造理想中的生命角色,個人的自我認同因網路觀眾的讚揚與肯定而存在,這是數位世代裡,我們生活在一個被拴住的世界裡,而此展覽將討論人的主體性在此種展演狀態是否消滅或長存。
▲法蘭克.華倫,〈寄出秘密〉,2005至今,明信片、裝置。尺寸依現場而定。
本次展出共八組作品,皆有著展演的主體和分身,在「螢幕」中的藝術家自身、閃現於作品中的觀眾身影及藉由科技呈現的數位身體,在藝術家精心設計的程序中被分享和展示,藉此討論人類是否將持續活在螢幕當中喃喃失語,或著是在無盡的展示中覺察反思並重拾自我。
▲卓立航、彭鈺築、曾以勒(莫名奇妙),〈底片機的哀歌〉展覽現場。
馬克.莒甘與克里斯多夫.拉貝在《裸人》一書中,以柏拉圖的洞穴預言,描述數位時代的幻象,實體與真實性,在幻象中消失,社會的虛擬化一點一點啃蝕掉我們的現實。「螢幕不滅」討論此種狀態的無奈與掙扎,也呈現現存的一種狀態,例如尼茲維奇所言:「日常生活被夾在兩層黏膩的奶油中永久保存,即使在我們的生命結束之後。」要怎麼取捨和判斷,將有賴觀者自我的發現和選擇。
2019數位藝術策展「螢幕不滅」
館址:台中市西區五權西路一段2號
展覽地點: 國立臺灣美術館203-205展覽室
展覽時間: 2019年3月23日至5月26日
開放時間:週二~週五 09:00-17:00
週六、周日 09:00-18:00
週一休館
照片內容
- See more:
- 國立台灣美術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