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台北2023當代藝術博覽會:人•自然•物種,新加坡藝術家趙仁輝以詳實觀察探究人和環境彼此間存在的倫理關係
TEXT / Hex Zou; PHOTO / 香格納畫廊 ShanghART提供、翻攝趙仁輝ig、官網;
台北當代藝術博覽將在本週開幕,邀請國內外所有藝文人士前來共襄盛舉,欣賞豐富的藝術體驗計活動、飽覽世界級藝廊和畫家們所帶來的傑作心血;每位藝術家獨一無二的靈魂與眼界都訴說著一件件動容的故事和價值觀,並從人文歷史、自然風景中尋求剎那間的靈光與共鳴、彼此有所連結、羈絆。
千百年以來藝術載著人對美的體悟啟發、對精神性內在的無止盡省思以及對乍現靈光的追尋探究,人體、文化、歷史均是躍然畫布上數世紀的不朽元素。而風景畫所描繪的山水田園、四季鄉村風情則是藝術家之大地之母和大自然純粹本質的敬畏;科技高度發展的現今,許多藝術家愈發著眼於透過創作重新理解人們跟環境彼此的共存跟矛盾。
新加坡視覺藝術家趙仁輝的作品即是藉由攝影、並置將文獻、物品與圖像並置從而實現跨學科的實踐且進一步探討人類與大自然的關係、仁義與道德課題,同時關注人類的態度、觀點如何影響大自然的模樣和認知。趙仁輝關心生態與動植物,諸多藝品旨在探討外來物種對原生環境造成的破壞,其中和人為因素又有著怎樣的關聯,他都縝密地觀察、分析。
垃圾階層里神聖的 2022 / 彩色喷墨打印 / 100(H)*150cm
作品簡介:「2020年新加坡林厝港發生了一場覆蓋一個足球場大小、火焰近四層樓高的火災,火災是由長期積累的園藝垃圾引起的、燃燒了近兩個星期。從窗戶可以看到火焰和煙霧。在參觀火災現場時,我幾乎無法呼吸,這一事件讓我思考我們與大自然的互動;這場大火是我們與自然界交易關係的結果——而我們主要關心的是使事情對我們人類來說可控。」
森林研究所 2022 / 印制品,視頻,現成物 / 244(H)*600*270cm
作品簡介:「《森林研究所》是藝術家歷時5年對新加坡吉門營房藝術區周圍森林的研究,項目結合了對其歷史、植物學和動物學的考察。這件作品於2022年同名的大型建築藝術裝置項目中呈現,由趙仁輝和建築師曾慶中構思,鄧智文策劃。作品自柏萊雅溪的一條古老支流中獲得靈感,在人類定居、殖民或者城市化之前就已經存在,如今這里成為了很多候鳥和其他動物的避難所。《森林研究所》是人類對自然環境有限理解的一個寓言,讓觀者窺見自然帶來的玄秘曼妙,也警示人們可能會失去的東西。」
他在新加坡、中國、日本、澳大利亞和義大利等國家舉辦過個展,亦多次參與各地雙年展和攝影節;他最近的參與展覽包括、亞太三年展、2016雪梨雙年展、2017莫斯科雙年展、雅加達雙年展以及2018年的台北雙年展。
擾動 2020 / 數碼打印,雙頻影像
150(H)*360*9.5cm | Digital inkjet print 數碼打印 100*150cm | Video 影像 22.5*12cm (x 2 pieces) | Die cut print 模切打印 120*26cm
作品簡介:「自1950年代以來,由於人類遷移和國際貿易的增長,動物和植物逐漸被帶入新領域,形成了入侵和原生物種這兩種新的生態類別。雖然越來越多的生態學家承認這些類別是流動的和不穩定的,但大部分的生態保護工作的重點仍在於消滅入侵物種以保護原生物種。本節將探討這些人為分類法的不穩定性,以及人們為保護入侵物種和原生物種、有害物種和有益物種之間的界限而采取的措施。」
試著記住一棵樹III - 世界肯定會崩塌 2017 / LED燈箱
183(H)*1722*40cm (in 14 pieces) | Lightbox 燈箱 180*120*40cm (x 14 pieces)
作品簡介:「這組照片的主角是一棵非常古老的大樹,它倒塌在新加坡一個藝術家的住家附近。樹在暴風雨時被刮倒,若是在森林中,這棵倒下的樹木將開始一個再生的循環:昆蟲和其他植物可以以腐爛的樹幹為食,從而促進生態系統的生物多樣性。但是在城市里倒下的樹木立即被砍掉運走,不允許任何生態過程發生。這棵樹被鋸開的順序與藝術家趙仁輝編輯和排序圖像的方式並不完全一致,這表明不管是通過公園管理還是藝術,對自然的“管理”方式有多種可能。」
人類足跡的基本現實及其與自然環境的關係 2011 / 收藏級印染,鋁板裝裱84(H)*121cm
作品簡介:「冰川研究小組由科學家,藝術家,活動家以及對北極圈冰川和極地活動感興趣的人組成。 該組織的方法在其科學調查方法,數據收集和冰川取樣方面廣泛。 全球變暖的問題已經受到大眾對冰川的興趣增加,該組織每年在極地條件下每年花費很長時間調查冰川融化及其對北極周邊動植物群的影響。這些影像是在2011年8個月期間拍攝的,當時北極最大的冰川之一的體積減少了三分之一。」
没有角的犀牛 2013 / 数码喷墨打印,半光面相纸 / 74(H)*111cm在非洲,一作品簡介:「在非洲,一小群白犀牛的角小得幾乎看不見。專家認為這可能是由於多年來獵捕長著大角的個體所致,而剩下的小角犀牛最後繁殖出了一個全新的無角代。作品來自《世界動植物指南》系列,內容旨在記錄和反思人類的各種行為正在緩慢地改變自然世界的方式,在這個系列中記錄的生物都是人類干預大自然的結果,為了滿足人們從科學研究到觀賞等各種目的所產生的物種變異。」
本屆台北當代藝術博覽亦除劃分出三大陣容浩大的展區——當代網域(Galleries)、新生維度(Edge)與藝術載點(Engage)外,還設有致獻大型沉浸式裝置藝術的實境計畫(Node)展位空間、以「在域外(The Extraterritorial)」為題、號召國際策展人、學者來台灣主講的思想串流論壇(Ideas Forum)、攜手不同領域的獨立文化機構合作,於會展期間舉行工作坊和快閃活動等多元節目的台北開放平台(Taipei Platform)。
Guy Yanai—Old Family / Asia Art Center亞洲藝術中心
Lalan To Edgard Varese 謝景蘭〈向埃德加 · 瓦雷茲致敬〉 / Kwai Fung Hin Art Gallery 季豐軒提供
展覽會場
公眾展期│2023 年 5 月 12 至 14 日 11:00 AM – 6:30 PM
開幕之夜│2023 年 5 月 11 日 5:00 PM – 8:00 PM(憑邀請卡或預購票入場)
會展地點│台北南港展覽館一館四樓 台北市經貿二路一號
照片內容
- See more:
- 藝術
- 自然
- 環境
- 物種
- 2023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