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和藝術的浩繁!「自由平面」在簡練中帶有瘋狂,嚴謹中不失幽默

TEXT /  謝惠鈞、整理/ Sara Chen; PHOTO /  水相設計;

包浩斯的方正幾何是現代主義建築典範,然而,當代設計師不再墨守成規,企圖在簡練中帶有瘋狂,嚴謹中不失趣味幽默,這棟位於台北的建築,就是設計師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傾力之作。

 



 

這棟名為「自由平面」的建築,建立在一座六米高的基座口,是設計師李智翔對現代主義的實踐,柯比意(Le Corbusier)「新建築五點」中「水平開窗」、「自由平面」及「流動空間」的主張都運用在其中,李智翔亦師法密斯•凡德羅(Mies van der Rohe)對「框架結構」和「玻璃」材質的表現,就現代建築位於材質的運用,在勾勒整個建築形體上,以帶狀線條和開窗,將大量的自然光引進室內。

 



 

這個建案最大的考驗,從設計層面上來看,是對開窗和採光的思考,什麼地方要引進大量光線,哪裡又必須要是較為隱密的光源,對於光的控制是設計師思考的所在。結構補強也是考驗之一,一開始業主希望能建一個室內泳池,但該建物是一棟達二、三十年的老建築,整個結構都經過補強,在做過地質探測後,地基無法做大規模的改變,所以室內泳池因此作罷!

 




 

建築外部以鏡面不銹鋼打造,如鏡子般映照出周遭的自然環境,無論是雲的藍白純淨,還是樹木蓊鬱的綠,成就了建物獨特的表情,設計師表示他的靈感來自印裔英籍藝術家Anish Kappor的大型雕塑作品,像是位於芝加的「雲門」(Cloud Gate),以不銹鋼板焊接而成,光滑的表面反射扭曲了映照其上的影像,與建物的外窗有異曲同工之妙。

 




 

平頂式的屋頂花園,延續建築體矩形塊狀的簡潔俐落,被設計師打造成牛奶盒的洗滌槽,翻灑出一攤青草,為現代主義下了一個幽默的註腳。一樓外的庭園水景,因著石材不同角度的切割,水源流淌自不同的方向,最後匯流在一起,比起一般的靜水,多了一份律動感。

 




 

室內依然奉行現代主義建築的精神:「自由平面」與「流動空間」,例如以白色萊姆石打造的主牆,因萊姆石的特性是少纹理,只有毛細孔和細緻的結晶,很適合表達空间的純淨;而白色大理石的背牆,因為陽光西曬的時候,照上去的光過於強烈,於是設計師將石材表面磨光削光,變成霧面質地,並精選紋理成45度斜角的石材,分成五等分,中間坎了2x2公分的溝縫,將石材如懸掛在牆的畫作一般表現。綜而言之,萊姆石主牆、白色大理石背牆與垂直緣色植生牆,縱横交錯的垂直水平立面,建構出形體的簡潔與純粹。

 




 

往下走位於B1的車庫,地坪鋪面是以不同比例與質感的黑色地磚拼貼而成,設计師表示這是受到法國藝術家Pierre Soulages的影響,Pierre Soulages的作品從紋理和光線傳達了黑色的無限可能,於是啟發設計師在同質中求異的設計。

 




 

車庫盡頭的天井,原來是B1到2F的電梯空間,但是電梯破壞了最好的採光來源,拆除電梯之後,留下了矩形的空間,不過矩形所帶來的垂直光影變化過於單調,所以設計師透過錐形體去控制光源,不同時候随著太陽的位移,透過錐形天井的光,在地板上變化出許多幾何圖形,光與影在空間中展開了有趣的對話。

 


 

延伸閱讀:

 

更多
照片內容
  • Share:

comment

follow us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