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d Design】Sky Villa:漂浮在城市裡的微建築

TEXT /  Arch's; PHOTO /  CJ STUDIO;

櫛比鱗次的水泥高樓中,有這麼一方漂浮於城市上空的花園,離離庭樹之外,內又有一天光爛漫的小綠林,陸希傑建築與設計雙軌並行的思維,只見空間不再平淺空洞,以撕裂交疊的減法設計,線性與立體感更顯深邃。

 



 

陸希傑從東海大學建築系畢業後,隨即到英國AA建築聯盟深造取得碩士學位,深厚的學養背景,讓他的作品一路走來始終以獨特的姿態擄獲眾人目光,將建築思維放進室內,不同於一般以裝飾導向的室內設計邏輯,強烈的場域實驗精神,就像時而優雅、時而即興的爵士樂,給了我們一曲簡單卻不無聊的調子。

 


東西向橫幅拉開的帶狀窗,內側增設一兼具置物和座椅功能的矮台


 

他談到:「建築與設計對他而言並不是單純的藝術創造,而是一個社會事件,一個看世界的入口,一個無止盡的探險。」再進一步解釋,所謂「事件」的意思,或許可以借用年鑑學派以海洋斷面比擬歷史結構的譬喻:我們習慣從已成形的空間表象來解釋空間設計,就像是海平面上清晰可見起伏的波浪表層;不過,潛伏於海平面之下的洋流動向與地殼岩層,同樣是構成海洋不可或缺的元素,同理可證,設計發展過程中層出不窮的種種變因,包括環境、機能、業主、基地,更甚者還有鄰居、氣候與法規等等,這些變因在不同尺度下鍛造出不同的結果,聚合為個別設計事件的成形,積累成陸希傑在這長期旅程的座標註記。

 


細白柱體與樓板之間形成了舉重若輕的支撐關係


 

置喧囂於度外

 

每一件作品的誕生都是設計師克服主客觀的限制,可謂殫精竭慮之作,陸希傑認為每件作品都好似他的小孩,免不了有一些掛心和想念,位於敦化南路的王宅,在2003年即委由陸希傑設計,後因屋主的兩個小孩均已各自成家獨立,居住成員的變動讓空間面臨再造的需要,於是設計師以大套房的概念,將原本兩間屬於孩子的次臥整合為女主人專屬的主臥,右側為擺放臥舖的寢寐區,左邊則為女主人的更衣室。2003年已發展出的空中花園構想,也在這次付諸實行,頂樓空間被規劃成20坪左右的室內空間與70餘坪的花園,室內空間主要設定為休閒交誼之用,同時也可充當客房,讓孩子攜眷返家時有留宿的地方;空中花園以鋼構搭配清玻璃打造斜頂雨棚,從雨棚之下望向天際,彷彿豢養了一方蒼茫天光。

 


加入深色與暖色材質增強色彩的對比


 

城市天光

 

在2003年的初次設計中,即以空間中庭的採光天井為中心,其他區域則環繞天井而生,其實,這個天井最初想要規劃成真正的戶外院子,讓此區域直接擁抱天空,後來因考慮排水和氣候問題而作罷,但陸希傑能沿用「green house」的意象,加上採光罩設計,形成垂直引光的天井,原本要做內庭的白色鋼柱匝繞天井,縱不復見框構玻璃本意,卻也成為界定空間的元素,細白柱體與樓板之間形成了舉重若輕的支撐關係。由於屋案本身的天花板為無樑樓板結構,不需特別修飾,僅有冷氣出風口和室內管線等機能設備需要處理,2003年設計師採用斜紋波浪型天花,今次改用撕裂交疊的天花設計,盡量提升它的高度產生類似雕塑的型態,並讓局部樓板裸露,呈現原始皮層清水模的肌理,融合「空間家具化」的思考,將隱藏式光源嵌入天花縫隙,如此一來,鮮明了天花線條和立體感。較之先前的波浪天花板,此次更趨近於減法設計,讓空間顯現接近本質的狀態,不依賴造型卻達到豐富的視覺效果。

 


藉由灰與白的色調對比,突顯空間中的幾何效果


 

唯一不變的是改變

 

空間留下歲月行經的痕跡,卻也記載了陸希傑對建築與設計的思索,他謙稱不知自己在十年之內有何「成長」,但在思考上的「變化」確實存在。十年前以純粹的極簡質感為主要取向,因此建材以木頭、水泥和鋼鐵為主,整體呈現清淺乾淨的調性;這次則加入深色與暖色材質增強色彩的對比,例如,地板改用暗灰色磐多磨,使空間不同於之前純粹白皙的極簡調性,反而在光影的遞嬗變化中,醞釀出沉靜安穩的氛圍;通往頂樓的樓梯階臺施以木皮,營造自然的意象;衛浴改用石頭馬賽克與磐多磨,除了耐用程度上的考量,同時也因應整體空間氛圍的改變。

 



 

延伸閱讀:

 

 

Text by 謝惠鈞、整理/ Sara Chen  2022-02-24

更多
照片內容
  • Share:

comment

follow us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