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vironment】海洋中的PM2.5!躲不掉的塑膠微粒有多恐怖?該避免吃海鮮嗎?

TEXT /  Tony Kao; PHOTO /  達志/Shutterstock, https://osmosys.eu/;

塑膠微粒有「海洋中的PM2.5」之稱,不論天涯海角都一定會發現它們的蹤跡。人類生活已經離不開塑膠製品,我們又當如何自保?

 

塑膠微粒只是通稱,並不一定是「粒」,而是有很多種型態,舉凡片狀、線狀、或塊狀都有,只要是直徑小於5毫米的塑膠碎片,就可以稱作塑膠微粒。

 


2018年,中國的科學考察團在南極發現小於0.3毫米的塑膠微粒,同年,地表最深處馬里亞納海溝與最接近天堂的聖母峰也相繼發現微型塑膠的蹤跡。塑膠碎片無處不在,更透過季風與洋流吹送到世界各地,想要避免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



無處不在的隱患

倫敦的空氣並不乾淨,空氣中的塑膠微粒含量數一數二。為了研究這一項物質,倫敦國王學院學者Stephanie Wright將塑膠微粒收集器放置在倫敦市中心九層樓高的建物,以降低地上塵土與人為活動的干擾,最後檢測到的結果,發現倫敦塑膠微粒的沉積速率遠勝世界其他城市,足足有東莞的20倍之多,大小多介於0.02公釐至0.5公釐之間,至於是什麼原因造成塑膠微粒的多寡,學者還沒有確切的定論。



吃?不吃?

塑膠微粒從何而來?在我們身處的環境中,92%的塑膠微粒都來自於紡織品、車輪與各式橡膠的摩擦,這些小粒子非常輕盈,透過風力的傳播,一下子就可以吹到近百公里遠,而在我們看不見的海洋上,無數的塑膠垃圾在陽光的曝曬下變得易碎,隨著時間推移脆化成越來越小的碎片,最終飛散到空氣中或海洋裡。

 

 

我們不只會吸入塑膠微粒,它也間接影響了我們的飲食,其中又以貝類、魚類、食鹽為多,如今的海洋可謂一碗滿滿的塑料濃湯,內含約50兆個塑膠脆片,浮游生物吃下塑膠微粒,再被魚類貝類吸入,而我們又捕撈海鮮食用,造成了食物鏈的生物累積。

 


海產體內含有塑膠微粒的問題有多嚴重?一顆貽貝平均有90個塑膠微粒、六顆牡蠣為50個,而我們一年透過鹽巴吃下約兩千個,海鮮愛好者更可能多吃一萬個。人們老說海鮮富含營養,現在又說海鮮內含有不少塑膠微粒,那到底該吃還不吃?就目前來看,海鮮內的微型塑膠不會對人體造成明顯危害,而本身也確實富含各種必要的營養素,建議還是在均衡飲食的原則下適量攝取為宜。


海洋飽受塑膠垃圾汙染之苦


延伸閱讀:

【#再生能源】賦予二氧化碳與塑膠廢品嶄新用武之地!劍橋大學研發能將CO2與塑料轉化成清潔燃料與化妝品的太陽能反應器

【#食品加工】法國公司開發以天然阿拉伯膠質和植物性原料製成的純素增稠劑,取代傳統動物蛋白質明膠以利減少碳足跡

更多
照片內容
  • Share:

comment

follow us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