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vironment】超白話一次看懂!碳稅、碳費不一樣!?歐盟怎麼跟各國收碳錢?台灣又要用哪一種?
TEXT / Tony Kao; PHOTO / Green Biz, ClimateTrade, Chemical Industry Digest, Aden Group;
全球各國都在拼命發展,地球環境越發惡化,想要阻止這樣的趨勢,制定「碳定價」是最實際的方式。
什麼是碳定價?就是把各國排放的二氧化碳訂出價格,以每噸二氧化碳做為計價單位,計算碳排放的成本費用。再更白話一點,就是誰排放越多二氧化碳,誰就要繳越多污染費,等同於「汙染者付費」,這樣做的目的,就是要逼企業做綠色轉型,只需少少的管理成本,就可以有很大的效果。
如果碳定價制度建立起來,企業為了規避高額的繳納費用,就會減少使用化石燃料產生的能源,採用成本較高的綠能,造成生產成本提高,這樣當然產品售價也會變高,讓市場興趣缺缺、需求也大幅下降了。因此碳定價確實厲害,不論源頭(用乾淨能源)到市場供給(沒什麼人要買了)都能有效控制。
目前碳定價粗略分為兩種,分別是碳交易系統與碳稅碳費系統。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資料,2022時已有61個國家或地區實施碳定價,其中採用碳交易系統有31個,其他30個則是碳稅碳費系統,控制了全球兩成的溫室氣體量。那這兩種分別有什麼特性,台灣又是用哪一種?
先快速介紹兩種不同的系統:
碳交易系統 |
政府給每一家廠商免費排放二氧化碳的額度,要是花完,就只能向其他企業購買,不然就要接受罰款。 |
碳稅碳費系統 | 你排放多少二氧化碳,就跟你收多少錢。 |
碳交易系統
碳交易系統,也就是二氧化碳總量管制,政府給每家廠商免費排放二氧化碳的額度,要是花完,你只能向其他企業購買,不然就要接受罰款。像是特斯拉由於碳排放遠低於歐盟標準,所以能將碳權出售給汽車製造龍頭克萊斯勒集團,賺了超多錢,每季能賺進5億美金。
碳交易系統本身非常複雜,不但要建立平台、進行拍賣、樹立市場規範與監控各家排放配額等,因此一不小心就會弄巧成拙,像是南韓雖然有建立碳交易系統,但過去5年碳排放趨勢反而上升,原因在於政府給了太多免費的碳排配額,造成極少企業在交易市場上販售碳權,因此目前碳交易系統,只有在碳排觀念成熟的歐美能成功實行。
碳稅碳費系統
碳稅跟碳費不一樣。碳稅類似營業稅、關稅,由財政機關統一徵收,但是整體制度建立起來也十分複雜,還牽扯到貨物稅與能源稅的問題,所以台灣先不考慮。2022年4月,行政院通過的「氣候變遷因應法」,就決定要從比較簡單的碳費開始施行,不過這也只是暫時的手段,長期台灣還是要從碳稅的方向前進。
經濟部政務次長曾文生表示,台灣的碳排占全球不到1%,但是人均卻比世界平均高出兩倍之多,而台灣要採用的碳費,相比碳稅就簡單的多,比照過去環保署收的空污費還有水污染費處理,而碳費收到的錢,都要拿去當作「特別公課」,也就是得「專款專用」,像是成立氣候基金、研發減碳科技或做環境補償等。
汙染者付費,是碳定價最基本的精神
目前台灣收碳費的第一階段,對象是那些每年排碳2.5萬公噸以上的大戶,總共有287家,多是水泥、石化、鋼鐵還有半導體產業。至於碳費該收多少錢呢?環保署表示大概每噸會課臺幣300元(日本約100元、韓國600元、中國250元,而且都在上調當中),歐盟希望2030年時全球碳費每噸最少要收臺幣2000元,依照這標準來看,不論哪國有很大的努力空間。
不論採用哪一種系統,實施碳定價時也要小心「碳洩漏」的問題。如果只有少部分國家在玩碳定價,那高污染的產業就很容易外移到碳管制很鬆散的開發中國家,造成原料與成品要異地輸送,產生更多碳排。因此如何說服更多國家制定碳定價,以及國家本身要如何先行收碳稅,以避免賣東西到歐盟時再被收一次,都是全球傷腦筋的課題。
延伸閱讀:
【#建築與產業】登峰造極的建築之最陶朱隱園不只是豪宅,更是響應極端氣候而生的永續藝術地標
【#食品加工】農業開發成登月先鋒,昆士蘭科技大學將於2025年啟動月球農業計畫,將植物種子送至太空
照片內容
- See more:
- #碳費 #碳稅 #碳交易 #碳洩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