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普藝術:改變藝術的本質,引領大眾商業化風潮
TEXT / Hex Zou; PHOTO / 翻攝ig;
知名的普普藝術家Wayne Thiebaud於年底離世,享壽100歲。普普藝術(pop art),又有波普藝術或通俗藝術之稱,60年代興起於英國並延伸至美國。普普藝術的流行使藝術品被大量地複製印刷,藝術不再是不可一世、只能陳列在博物館內,而是趨向大眾、開放性的;其核心理念是對當時權威文化與傳統學院派的反抗、也同時具有否定現代主義藝術的成份;虛無、無政府主義是普普藝術的精神核心。雖然當時引起不小爭議,但普普藝術界的幾個傳奇人物,依然為後世所銘記、推崇。
Wayne Thiebaud
美國的普普藝術家。曾在華特迪士尼工作室擔任畫家和動畫師學徒,也曾在紐約、好萊塢做過卡通畫家和廣告設計師多達十年以上。在 1960 年代初即開始進行創作, Thiebaud的作品描繪大眾生活隨處可見的主題;最具代表性的乃是琳琅滿目的食物,舉凡蛋糕、冰淇淋、熱狗、棒棒糖等諸如此類的平凡美食。鮮明的筆觸、鮮豔的色調與光線對比的掌握、半插畫半寫實的技法呈現繽紛可口的糕點,令人心生美好,也正因為取材自人們的日常所視,得以引發親切與共鳴。
左上《Sandwich》、左下《Cherry Topped Desserts》、右上《Six Lollipops》、 右下《Pies》
Richard William Hamilton
英國畫家與拼貼藝術家,有英國「普普藝術之父」之稱。早在1957年,Hamilton就為「普普」這個詞下了定義,意即流行、面向大眾而設計、可隨意消耗、易忘、廉價、批量生產、年輕、詼諧風趣與商業的。他的名作《Just what is it that makes today's homes so different, so appealing?》是以拼貼畫手法、展現美國大眾文化的各式風貌和多種元素,作品也成了開啟普普藝術時代的宣言。
《Just what is it that makes today's homes so different, so appealing?》
Roy Fox Lichtenstein
「我試著利用一個俗濫的主題,再重新組織它的形式,使它變得不朽。這兩者的差別也許不大,但卻極其重要。」以連環漫畫作為主要創作的 Lichtenstein,是發起普普藝術運動的重要成員。其作品融入數倍大的彩色漫畫,顏色多為紅、黃、藍等鮮豔原色構成,並運用製版照相所用的網點,將鮮明圓點排列並堆砌成色塊,作為構圖元素之一。漫畫形式的妖豔都會女郎、帶淚的金髮女性、男男女女的互動使他的作品具極高辨識度。
左《Kiss》、右《In the car》
Andy Warhol
美國藝術家、印刷家、電影攝影師,Andy Warhol也許是普普藝術界與藝術領域最負盛名的藝術家。Warhol認為藝術與金錢掛勾,因此他將自己的藝術商業化,即是透過絲網印製造大量複製藝術品;作為日用品的濃湯罐頭、可樂到作為名人的瑪麗蓮夢露、伊莉莎白·泰勒,Warhol將許多世俗元素結合起來,創作一系列龐大且重複的肖像與圖示,反映消費主義的同時,也表達每人都有平等享受藝術的權利,展示一種通俗的、簡易的大眾語言,如此革命性的創作手法將他的名聲推上了巔峰,成為普普藝術的代表性人物。
左《Marilyn》、右 《100 Cans》
延伸閱讀:
照片內容
- See more:
- 普普藝術 通俗藝術 大眾化 商業化 資本主義 藝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