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界泰斗Richard Rogers逝世,未完工桃機航廈成絕響
TEXT / Hex Zou; PHOTO / Richard Rogers 事務所;
從反傳統的巴黎龐畢度中心、至造型奇異驚人的英國千禧巨蛋與勞埃德大廈,再到台灣桃機的第三航廈,操刀過許多世界知名建築的普立茲獎得主Richard Rogers 於18日過世。他的傳奇一生帶給世人無限的驚奇,理念與風尚也將永傳於世。
充滿挫折的童年
Richard Rogers 於1933年誕生於佛羅倫斯。患有閱讀障礙的他,在十一歲以前都無法如常人般閱讀、識字,也因此他認為自己是愚笨的;甚至在獲得第一份工作時,還被批評畫工很差。雖然有著如此不愉快的過去,但誰能想到這位有閱讀障礙,還被校長認為不適合做建築的青年,日後會為建築界帶來美學的革命風暴呢?
Norman Foster(左)、Richard Rogers(中)、Carl Abbott(右),1962於耶魯大學
脫穎而出 驚世駭俗
造就Richard Rogers聲名大噪的轉捩點是在1969年。當時38歲的他與搭檔Renzo Piano在法國巴黎龐畢度中心的競圖案中,兩人的提案雀屏中選,打敗了其餘681組參賽者。這對默默無聞的雙人拍檔引起民眾一陣驚惶,因為從設計圖上看來,這座建築無疑是一堆裸露的鋼筋鐵骨、雜亂的水管電線堆積而成的龐然大物,遭到眾人一致反彈與詆毀,甚至被譏諷是「市中心的煉油廠」。藝術家德洛內的遺孀還曾言寧可把畫燒掉,也不願看到作品在此建築物中展出,甚至有位老太太在得知建築師是Richard Rogers後,拿雨傘敲了他的頭。即使爭議不斷,這座極具未來設計風格的「醜陋闖入者」,開幕第一天卻締造了萬人空巷之景,一年的參觀人數超越了羅浮宮和艾菲爾鐵塔的總和。
龐畢度中心設計草圖(上)、巴黎龐畢度中心(下)
前衛風格 締造種種不朽經典
藉由龐畢度中心一鳴驚人的Richard Rogers,也在此後奠定了舉足輕重的定位。之後陸續落成的倫敦勞埃德大廈、千禧巨蛋和利德賀等知名建物,都將他的理念與思維一一體現出來。作為高科技派的代表人物,Rogers重視當代技術的體現,主張以工業技術為建設核心,也因此他的建築充滿張狂的生命力,靈活的運用鋼材與外露的結構,賦予它們豪放的工藝之美。
勞埃德大廈(左)、利德賀大樓(中)、千禧巨蛋(右)
操刀高雄中央公園站 桃園國際機場第三航廈成遺作
如今Richard Rogers 的設計遍布世界各地、他出類拔萃的理念與風格也為大眾接受,且備受讚譽。落成於2008的高雄中央公園捷運站,曾被評選進「世界最美麗的 15 個捷運站」,壟罩屋頂的巨大的乳白色方形穹頂,與室內的挑高採光設計,呈現出雄偉恢弘的氣勢;動工於2017年的桃機第三航廈,預設在出境大廳的天花板上懸吊13萬朵花瓣造型的鋁管,可降低噪音與用電量,更在設計中融入台灣傳統屋頂瓦片、山稜線、海波及雲海等在地意象。然而遺憾的是還未能見到壯觀的成品,Richard Rogers就先一步離開了。
高雄中央車站捷運站(上)、桃園國際機場第三航廈(下)
Richard Rogers關心人之於公共空間的關係,更致力於追求當代建築物的機能性,偉大的成就也讓他在1996年被封為終身貴族「河畔的羅傑斯男爵」。一代建築界的爵士告別了人世,他留下的傑作和精神卻永遠在世界舞台佔有一席之地。
延伸閱讀:
照片內容
- See more:
- Richard Rogers 建築師 桃園機場 龐畢度 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