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ewelry】卡地亞「時之結晶」珠寶展首爾登場,從百件寶石巨作縱觀時間刻度

TEXT /  Ellie Huang; PHOTO /  Cartier;

至今已有167年歷史的法國珠寶Cartier,即日起至6月30日將於首爾DDP(東大門設計廣場)舉辦「卡地亞・時之結晶」展覽。延續2019年在東京國立新美術館首度登場的成功經驗,再度邀請新素材研究所規劃設計,現場約300件作品將細緻詮釋以「時間」為主題的三大觀點:色彩與素材變幻、形式與設計以及擁抱世界的好奇心,展現卡地亞從經典到當代創作的獨特風格。


「卡地亞・時之結晶」展覽由來自東京的新素材研究所(NMRL)之二位創辦人­­—衫本博司Hiroshi Sugimoto)及榊田倫之(Tomoyuki Sakakida)設計,旨在彰顯寶石在經歷時間淬鍊之下造就之美感。數萬年來,人類作為唯一發現寶石之美的物種,賦予其成為有價之寶的意義,透過凝視一顆寶石,就能一窺當中最宏偉的時間刻度。礦石沉睡在地底自我淨化形成半透明狀態,也象徵人類對於純淨之心的追求。

整體展覽劃分為三大章節,進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逆時針運作的巨型時鐘,倒述時間演進引人反思宇宙歷史。穿越開場裝置接著進入一個直徑十四米半的圓形空間,內部設置十二座漂浮光柱,這些光柱暗示天堂之光穿過天花板的裂縫,照亮黑暗洞穴,最著名的卡地亞時鐘則被巧妙架設在這道光線之下,讓「時間的空間」,這個展間恰如其名。


第一章「色彩與素材變幻」

第一章深入探討卡地亞如何將其卓越工藝應用於材料和色彩,首先著眼於「鉑金」的應用,他們大膽地將鉑金與鮮艷寶石,例如藍寶石和祖母綠等組合,打造出繽紛的「Tutti Frutti水果錦囊系列」,展示卡地亞對於色彩和材質的探索精神。再來是經歷多個世代傳承與延伸的品牌工匠傑出技術。這些技術不僅僅是一代人所能掌握的,而是。卡地亞不斷投入於精湛工藝的推動和傳承,卡地亞致力保存並發展這些瀕臨失傳的技藝,如寶石雕刻、琺瑯、金屬珠粒工藝,以及被譽為「藝術大師」等級的花卉細工與麥稈鑲嵌工藝。

為襯托這些作品,現場使用懸掛於天花板的大片Ra(一種韓國紗布)將空間垂直分隔,創造傳統對達官顯貴使用垂幕的聯想。垂幕下方整齊排放以日本扁柏製作的展示櫃。創造瀰漫淡雅木質香氣靜謐空間,與垂幕外的「現實世界」空間成對比,讓觀賞者得以近距離欣賞仿若漂浮黑暗之外的珍貴寶石。

 

卡地亞Tutti Frutti 水果錦囊項鍊


第二章「形式與設計」

第二章展示卡地亞對簡約線條與形式的追求,彰顯創作本質。精密比例、精準線條和設計的平衡被視為造就出色作品必要元素。這種創意發想的方向從珠寶設計的基礎線條與圓球形、新建築結構、光學以及混亂中的和諧感和全方位美學等重點,頌揚卡地亞對美的極致追求與廣泛應用。

透過將展間分隔為一系列鋪設凝灰岩層之子區域,讓觀展者經引導穿越一座深邃洞穴,粗糙多孔的凝灰岩與展示其中緻密又純淨的鑽石、祖母綠等珍稀寶石,形成鮮明對比,同時讓人們得以「探索」近似洞穴的環境去「發掘」珍貴寶石。

 

 

卡地亞2015年典藏系列手鍊


第三章「擁抱世界的好奇心」

最後章節以各地文化、花卉與動物作設計靈感來源,對萬物的好奇儼然成為品牌標誌特色,推動著獨特與創新作品的誕生。世界各地的建築、神話、圖騰與色彩都為品牌創造源源不絕的靈感。而卡地亞也熱衷以現實或抽象手法詮釋大自然,重新定義了花朵的描繪手法,同時打造出色彩繽紛的珠寶動物園,突顯對生物特徵的深刻理解。

此章節聚焦在受到伊斯蘭世界、古埃及、印度和東亞等文明影響的珠寶作品,展間陳列不同地區的代表圖騰、形式和材料。長達十六米的橢圓形展示櫃在黑暗中漂浮的姿態,象徵彗星穿越太空,這種布置讓參觀者在檢視小型珠寶作品時,也能感受到自己屬於宇宙的一部分。

 

 

卡地亞 2014年美洲豹手鍊

 

更多
照片內容
  • Share:

comment

follow us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