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消費】反思人類之於自然的共存、脅迫與改變,北美館「未來身體:超自然雕塑」展覽演繹探索後未來世界的演進和形貌

TEXT /  Hex Zou; PHOTO /  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翻攝patriciapiccinini、annadumitriu.co.uk、supervivaz.de官網;

人與自然的關係、共存始終是全人類得須面對、反思與探討的課題,由德國圖賓根藝術館館長Nicole Fritz發想、德國圖賓根文化交流協會Maximilian Letze成員作為共同策展人策畫之「未來身體:超自然雕塑」匯集多組來自各國藝術家的超寫實及寫實雕塑作品,共同思索後人類時代下的環境未來與形貌改變,展覽即日起自6月4日於臺北市立美術館展出。


 

 

本展透過超寫實雕塑的美學基調、宛如鏡像般地映射出人類自身的未來形貌。策展人尤其著眼於人類時代的科技發展下,如機械義體、擴增實境、人工智慧、基因改造等如何將人體與未來技術互結合的「後人類」現象,引領觀者思考之餘同時也對未來人類將會是「誰」或者是「什麼」進行提問。

 

Fabien Mérelle《蝴蝶》2013 / 圖像由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展覽歸納梳理出「混種人」、「後自然」、「藝術家4.0」、「科技人類變體」4個主題陳述身體的解構與重構、人之於環境、機器之間的關係及當中隱含的欲望與倫理議題。

 

Isa Genzken《演員III之3》2015 / 圖像由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科技人類變體」、「混種人」、「藝術家4.0」展區集中於發想當今人體藉由基因工程技術轉為可塑型態、進而出現混種生命體的演化概念,以及反詰各樣科技和數位轉型的發展交合之間對人類生理跟心理層面造成的影響。

 

展場照 / 圖像由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和永續發展意識息息相關的「後自然」主題則追尋大自然如何在基因轉殖與人工科技中被交互挪用、傳達出人類又是帶給環境怎樣的破壞性變化及物種的極限;如跨領域藝術家Anna Dumitriu和Alex May的3D列印藝術品以仿作古生菌的微生物態樣反思若當今人為破壞導致生態系統崩塌後,尚有哪些生命形式得以生存。

 

Anna Dumitriu & Alex May 《古菌機器人:後奇異點與後氣候變化時代的生命形式》用3D列印人工智慧神經網絡水下機器人(聚乳酸、電子零件、樹莓派電腦) / 圖像由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參展藝術團體SUPER VIVAZ作品《Euch gehören die Bäume, uns gehört der Wald!d》、《we feed the world》

森林過度開發、溫室效應迫使生態棲息地銳減、北極熊與垃圾為伍

 

Patricia Piccinini《輓歌》2011圖像由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 《The Welcome Guest 》

藝術家認為沒有自然就沒有人,而地球上的生態動物總是因為人類行為而改變,因此需要找到一種新的方式來思考兩者間的和諧共存

 


「未來身體:超自然雕塑」自2月18日至6月4日於臺北市立美術館展出


 

更多
照片內容
  • Share:

comment

follow us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