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焦慮生活!

TEXT /  陳學琳、整理/ Sara Chen; PHOTO /  Instagram、Pexels;

「困擾我們的不是那些事情,而是我們對那些事情的想像。」—古羅馬哲學家愛比克泰德(Epictetus)

 



 

現代人的生活壓力來自於四面八方,從求學時期的升學、課業,到出社會後的經濟重擔、以及工作中的現實層面,還有從小到大都如影隨形的人際關係,都是現代人的壓力來源,許多人以為藉由按摩、各式紓壓便能達到放鬆的效果,但其實不然,許多時候,還是需要從內心的思慮根源,讓壓力得到釋放。在各種管道,我們看到幫助人們紓壓的各種方法,但真正從精神科醫師的角度,就得由參與「台大醫師到我家」叢書系列的精神醫學部醫師林奕廷來說明了。

 



 

許多人在事情多、壓力大時總會說自己腦神經衰弱,伴隨著感到身體的疲倦、做什麼事都提不起勁或是記性越來越差,其實,口中所謂的腦神經衰弱便是「自律神經失調」。

 

情緒上的焦慮是一種緊張不安的感覺,類似「恐懼」,但差別在於恐懼有具體害怕的對象,而目前所討論的「焦慮」,則是你並不知道你害怕的目標物是什麼,但依舊讓你感到惶亂不安,原始的焦慮僅是一種情緒,但當它變成一種「症」時,就會變成「病態式」的焦慮,而較常見的焦慮型疾病包括恐慌症、懼曠症、社交畏懼症、特定對象畏懼症、廣泛性焦慮症、強迫症或是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部分患者其實是先去其他的科別就診,比如說腹瀉看腸胃科、胸悶不舒服看心臟科,看了之後卻檢查不出什麼毛病,患者只覺問題未被解決,但卻三不五時重複這樣的病症,直到醫生詢問生活上是不是有什麼壓力,或者情緒特別緊張等等,建議去精神科就診時,很多患者才在追問下發現,其實生理的不適,只是因為該器官部位特別敏感,以致當壓力一來,便會率先發難,警示你焦慮來了!

 

這些生活壓力其實無所不在,好的壓力可以推動自己進步,但過度開始變成病態式的焦慮時,就會影響生活,而情緒狀態、認知思想、行為改變、生理反應等四個面向就成為察覺的方法,如果自己開始感覺到不安緊張、發現自己的思慮越來越負面或是當面對問題時只想逃避,就有可能是焦慮的開端,所以,「察覺我在焦慮」或者「需要去看看精神科」,是現代人更應該正視的問題。

 



 

保健自律神經有許多方式,而最容易達到的便是「腹式呼吸」,一般人是用胸式呼吸,吸氣時胸部會凸起來、肚子凹下去,吐氣時則相反;而這裡所教的腹式呼吸則是與胸式呼吸相反,吸氣時是肚子凸起來、胸部凹下去,而吐氣時則相反,這種方式可以讓橫膈膜下降,減少胸腔壓力,外界的氣就可以順暢的流入肺部,讓身體自然而然的充足並放鬆,將呼吸想像成是一種排毒,呼吸方式在瑜珈和太極等身心運動中,都是強而有力的修復方法!

 

若想更進階的掌握自己的身心狀況,也可以學習「漸進式肌肉放鬆」、「自律訓練」、「由心到身調適法」、「認知行為治療法」,讓自己更能掌握自己的情緒狀態,也可以促使關心壓力對自己的影響,當再度面臨壓力時,更能調適。

 



 

延伸閱讀:

更多
照片內容
  • Share:

comment

follow us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