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間動物孤兒院 五個愛的故事
TEXT / Grace Wang; PHOTO / 有方文化;
從台灣到南非、哥斯大黎加、俄羅斯、斯里蘭卡,一位台灣記者到世界各地的動物孤兒院現場,深度觀察犀牛、樹懶、棕熊、亞洲象、台灣黑熊與石虎的生存困境,並在其中發現愛與重生的真實故事……
被犀牛寶寶「撞」出緣分
2016年白心儀因為造訪南非的犀牛孤兒院,無意間被犀牛寶寶撞了一下,開啟了她與瀕危動物的緣分,製播了台灣第一個以「全球瀕危物種」為主題的自然紀實節目《地球的孤兒》,並以此節目作為一生的志業。
之後她與兩位攝影走遍世界七大洲,包括零下三十度的俄羅斯森林、高溫四十度的哥斯大黎加熱帶雨林,以及地球上最難抵達的南極,從台灣觀點出發,探討人類與野生動物的關係,深入犀牛、樹懶、棕熊,亞洲象、台灣黑熊、石虎等動物孤兒院,記錄動物面臨的生存危機。
她走遍世界報導的每一個動物孤兒,都是因為人類的殘酷造成,但是孤兒院的立意是以勇氣與承擔為起點,重新讓動物站起來,回到森林荒野棲息地生活。這些孤兒院多是私人成立,從院長到義工,人們從療癒動物的過程中,也療癒了自己。
充滿愛的動物孤兒院
「斯維拉娜是位溫婉親切的老奶奶,講話輕輕柔柔,她說,當年瓦倫丁爺爺求婚的時候,承諾帶她去看聖誕樹,她一口答應嫁給這個浪漫的男人,沒想到,說好的聖誕樹卻遠在西伯利亞。十八歲的她隨著瓦倫丁深入西伯利亞獵熊,後來又輾轉搬到西北森林,靠著一鍋麥片粥,養活一大家子和一群小熊…..」
就如曾世代是西伯利亞獵人,卻從獵熊人轉變成救熊人,被封為世界棕熊之父的瓦倫丁爺爺,已高齡八十四歲。年輕時為救援棕熊,和斯維拉娜奶奶舉家遷至西北森林一座荒廢五百年,沒電力、沒道路的古老村落,成立棕熊孤兒院,只為了在獵殺棕熊的合法世界裡,築起最後的庇護所。
還有南非犀牛庇護所的女主人公開向盜獵者宣戰,悉心照料受傷的小犀牛;哥斯大黎加樹懶收容所的褓姆志工,多半是來自世界各國的生物專家、動物專家和獸醫師,他們從鐵絲網上救下小小樹懶,為的是將來讓小生命重回森林野放。在全世界亞洲象密度最高的國家斯里蘭卡,一個製紙廠主人看到鄰居每天都有處理不完的象糞,突發奇想,將象糞做成紙張,一個善念,改良生態環境、也讓在地企業、社區發展共榮共存……
▲白心儀走遍世界報導的每一個動物孤兒
跟隨作者第一手的觀察與動人文字,你將深刻感受到每一個瀕危物種的生存困境,也會看到動物孤兒院裡保育人士的用心深情、盡心照養,時而讓人氣憤心痛,也常讓人深為之感動。足跡遍及世界七大洲南北極,依舊保持入行最初熱情的她,只希望透過這本書,喚醒大家更多的保育共識。想進一步了解地球孤兒嗎?就從打開本書開始!
《我在動物孤兒院,看見愛:犀牛、樹懶、棕熊、亞洲象、台灣黑熊、石虎,愛的庇護所紀實》
作者: 白心儀
出版社:有方文化
照片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