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3條街 走過千遍不厭倦
TEXT / Chun-Che , Shih; PHOTO / 蔡晟耀;
赤峰、富錦、迪化街,ARCH雅趣精選台北3條老街區:探尋藏身尋常人家街道,試著找回曾有的過往繁華,也重新看見老街的蛻變和活力。老街廓如何找到新感動?關鍵在,走過今昔往的那分心裡的悸動,和對於生活的一分期待。
赤峰街
和迪化街相較同是老街區,同樣大量保留老屋,但不若迪化街的繁榮,以五金、黑手產業為主的赤峰街早年被稱為「打鐵街」。時至今日,即便街的頭尾各有雙連、中山兩個捷運站,但一旦漫步其中,仍不時看得到鐵件、濃厚油漬的老店面於一樓騎樓內營業。雖然是短短不到一公里的長度,但赤峰街近年陸續有文創小店、選物店、日常雜貨、居酒屋,甚至是位於二樓的獨立書店進入。和陽剛、硬派的打鐵店兩相呼應,長成奇異衝突但又旺盛的街廓活力
Ferment Store
當過雜誌編輯、曾在品牌端任職、現在是造型師,又希望開一間選物店,「Ferment Store」正是這麼一處由潮流圈趣稱的「社長」擔當的店鋪。選擇赤峰街二樓當店面,有一原因是赤峰街帶給他「偏安」的感覺,另一原因是:正因為位置冷門,比較像是店主在挑選客人,「你一定是知道我的風格、喜歡我的風格,才會來這麼買東西。」於是我們看到除了服裝、飾品外,還陳列了台灣自創工業風家品品牌No.30,另外除了現有品牌外,熊谷隆志的NAISSANCE將在下一季採預訂接單。有點古著感、比較硬派,又有日本人的溫柔在裡面,雖然單價較高,但會使用提前預訂。最後又問「社長」,究竟赤峰街的魅力何在?原來在他印象中,赤峰街街區小小的,一下就走完了,但該有的都有,還可延伸到寧夏夜市,當成廚房,鄰近也有捷運站步行可至,也因為小,人情味很熟。
赤峰猫舌菓
舌頭怕燙?我們常笑他「貓舌頭」!而現在有群年輕人取了諧音,成立了「赤峰貓舌菓」!這個小單位初期開發出:杏仁豆腐、珍珠奶茶兩種口味的夾心餅乾。他們所在的地區也甚為有趣,粉絲專頁也就取名為「空地」。這個十月初才正式開張的餅乾小店與空間,會為赤峰街帶來什麼變化?親身一走,眼見為憑。
心地日常
和傳統飲食店相比,冰店似乎是一個少見的生活選項,但從花蓮北上的「心地日常」,則在一片濃厚打鐵味中,創出一片清新。台北赤峰分店中提供不少台灣自創品牌,像是琅茶Wolf Tea、「水先」香氛、蠟燭,「慢手」的古趣瓷品,但最不能錯過的,更有酒釀白玉雪花冰,雪花冰的質地鬆軟、入口即化。和赤峰街濃烈陽剛的氣息,恰成反比。逛日雜、品冰品,赤峰的午後,兩個字:沁涼。
浮光書店
如果不是抬起頭或盯著門牌,很容易就錯過位於二樓的「浮光」。店主人陳正菁經歷過教職、藝術書店等多份工作,去年意外承租下這處空間,並在三個月前開啟這間有態度的獨立小書店。因為愛書成痴,店內擺放的書籍,幾乎多是陳正菁的個人選書,「比較偏重人文、文哲、攝影、電影,理論書比創作書多,因為比較耐久」,同時接下來更陸續將舉辦哲學讀書會。「一直想把自己的書店定位成為:療癒,進來書店、聽音樂,台北人可以稍微在這邊釋放點靈魂。我不要人家稱讚我的書店很美,我希望這個書店多一點人味,畢竟是新書店、還需要多一點時間的痕跡。」
打鐵町49番地居酒屋
店主Noel自陳,當初看中此屋因為是老建築,結構仍維持了原本樣貌,跟他在東京看到的居酒屋很像,同時因為打鐵街的緣故取名為「打鐵町49番地」,意外讓左鄰右舍有了認同感,就此定下。於是我們看到店內布滿大量日本元素:酒標、音樂海報、電影廣告。那麼吃什麼好?包含明太子、青蔥、Cheese、原味、酸辣...等八種口味的雞肉八味串、炒烏龍都相當受到歡迎,但也不得先提醒:打鐵町49番地的地面、牆面帶著略為陳舊的痕跡。那又怎麼樣呢?赤峰街原來就是打鐵街,那帶點厚重的油漬,彷彿帶人重回東京有樂町的橋下,懷舊,昨日如昔。
赤峰街教會
位於公園旁的赤峰街教會,歷史最早可追朔至1954年,直到1957年首次委員會成立,並定名為「台北赤峰街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組織委員會」。60多年來,全盛時期可容納參加的活動人數多達200人,見證了地方信仰的吉光片羽。
迪化街
中藥店、布料、南北雜貨、城隍廟…大稻埕所在的迪化街,雖然並非最早期被開墾發展的台北街區,但誕生了無數商界、政界名人。有為數甚多的旺族都出自迪化街、走出台灣,立足世界。來到今天,雖然南北貨、城隍廟還在,但有越來越多的日系小店、文創社群、酒吧、咖啡館,相繼進入迪化街的巷弄中。往昔的百年茶行,與今日的文藝旅宿、博物館、轉型的時髦米舖,更比鄰而居;最新的能量正不斷湧入,最陳舊的街廓依然保留而且益發光彩。如果不瞭解迪化街的過去與現在,別說你是台北人。
迪化207博物館
老屋改建不是新話題,但如果是曾操盤過「台北故事館」、「撫臺街洋樓」並大受好評的前台積電法務長陳國慈女士經手?
迪化街207博物館從創始就基於無私奉獻,現址由陳國慈女士獨資於2016年向市府買下,歷經一年後,首度展覽就向台灣傳統「磨石子」工藝致意。這種由義大利發祥,傳至南洋、最後流傳至台灣、港中的建築工序,現今即便在台灣都因長工時、而少有工匠願意承接,卻是流傳在全省民房甚至廟宇中的老式工法美學。洋樓外觀地面上的「蜜蜂」,一二樓的「人蔘」與「葡萄」,更被館方戲稱為「磨石子」三寶。
三樓的Cafe 207,更有著居高視野與採取信任自助式的茶、水、咖啡自助吧,參觀展覽累了,且在此小歇、翻閱中外書籍。出刊的十月另有「城市縮影火柴盒」展;透過文史專家莊永明的收藏,緬懷過往風華。時間留下了美好的什麼?至迪化街207博物館走一遭,各人各有不同發現。
豐舍
有美食的地方,總能創造新感動。迪化街中陸續新開業的特色餐飲空間不在少數,全名為「豐饒薌舍」的豐舍,則在台式老屋中,用台式回憶交融法式料理。豐舍的前身為知名的「知貳」茶館,主廚則為亞都麗緻飯店的前法菜主廚。於是在菜單上我們看到了諸多台、法混合的變形招牌,像是馬德拉臭豆腐羊排、高粱五香翼板牛排、法式虱目魚丸湯...。但嚴格來說,每天的菜色都是手寫黑板、由主廚當天的創意料理。
大稻埕41
提到迪化街、大稻埕,南北貨、茶行總在大街上瀰漫著迷人的古老氣味,一如木質。主打木質物料的「大稻埕41」,由店主Christopher精選各種木質商品,在略微偏遠的涼州街,自成安靜一格。身為家中的第三代,原本就想回到迪化街做點事的他,選擇環保的木質品牌WeWood為主打。WeWood承諾每銷售出一只腕錶,便在地球上種一棵樹,為地球暖化、為環境保育貢獻心力。除了眼鏡之外,木頭領帶、木頭領結,更是店內的吸睛商品。同時店內更少量陳列有Christopher自己的收藏:幾乎全新的瑞士環保帆布包Freitag。原來Christopher希望透過這間店,用環保概念產品,吸引來自世界各地的旅人。來到大稻埕41,可以消費、可以不消費,但Chris希望無論到訪、離開,對旅人都留下了舒服的體驗。
米日一里葉晉發
自1923年,葉晉發是迪化街非常早期的米商之一,雖然在1969年時因社會變遷歇業,但2016年捲土重來的「米日一里葉晉發本厝」,值得一探。現址在葉家第五代傳人找來設計團隊重新改建進化成時髦的米概念選物店。尤其空間的上方大量使用木桁架,補強房屋結構強度更創造了新潮視覺。架上商品除「米日一里」的自有品牌商品,更陳列來自全省蒐集而來的小農作品或食、陶器。店內更不定期舉辦講座、活動。不只推銷商品,更是一種知性的經濟品牌經營。時代改變了,迪化街不僅捲土重來,而且變得也很不相同。
有記名茶
強調「精製茶」技術的有記,不強調產地、品種,反而透過「拼配」茶的技術,調和不同茶葉,取長補短,令茶香韻俱得。同時在第四代努力下,現今的有記名茶,除了保留原有工廠,更讓人可採預約制,了解茶葉的「精製」過程,甚至一人就能成行,完全採推廣分享之心。同時禮盒如「復刻四兩」或「飲Joy Me」,更顛覆傳統茶包裝;前者在復刻印刷外,盒身側面更有水溫、次數、水量等各種泡茶知識,最特別的是:每逢週六,二樓更有「華聲南樂團」的南管表演,在百年茶行中聽一曲南管古樂,品茶、思古之幽情,迪化街之百年風雅,今日猶存。
OrigInn Space
三位店主人原本只是打算經營青年旅館,最終選擇在大稻埕外圍的南京西路落腳,只因被六棟連蓋的美麗古門面所吸引。他們大力保持原有屋體結構,在重重限制下,隔出二、三樓僅四間的超迷你旅宿,坪數各約6或10坪不等,空間設計依循復古風格,並且不放置電視機,改以書籍、復古的台式或北歐桌燈取代,但房中卻附黑膠唱盤,讓人在老屋中透過音樂和書籍沈澱。一樓的店面中,長方形的大桌刻意設計成帶有客廳的氣氛,兩側陳列櫃上,擺放了獲得IF設計大獎的台灣自創品牌咖啡壺、秘魯的手工編織線碗、北歐陶瓷老件、台灣手工絹印品牌等眾多選品,與迪化街經過時間積累的懷舊味,不謀而合。
富錦街
由於緊鄰松山機場,加上數十年前建築禁令的緣故,民生社區一整排的老房子,常被譽為全台北市房價抗漲的蛋黃區。也由於民生社區附近少見高樓大廈,多為傳統公寓,也讓民生社區滋養出慢活、閒適的生活型態。其中從光復南路始、東至新中街附近的富錦街,近年成為藝文小店、時髦咖啡館群聚的重要區域。每當陽光灑落,成排的綠蔭各自精采。走累了?複合選物店內常設有咖啡與簡餐,甚至也有藏在公寓二樓裡,但空間寬闊的卡片文具專賣店。如果假日更不妨到民生東路圓環的社區型戲院看一場首輪電影。關於中產階級的美好生活想望,富錦街具體呈現。
Pausa
人生喘不過氣的時候怎麼辦?「逃避有用、但不可恥」。Pausa的店名取自西班牙文,意指「暫停」之意。其實Pausa正是富錦街小有名氣選物店「de'A」的姐妹店。和de'A相比,Pausa的選物方向更為男性、價格也稍微高點,主打北歐風格的設計飾品;像是熊身魚尾的TeddyFish,使用厚實的帆布手刷乳膠漆上色;另外LLAGUT則是台灣跟西班牙合作的設計師品牌,用料扎實、車工仔細、包款線條硬挺,用色對比、大膽。不買物?Pausa也另設有較de'A更為寬敞的咖啡餐飲空間。除了咖啡、抹茶之外,想為五臟廟打點?酸奶洋蔥鬆餅、奧利歐巧克冰心鬆餅...甜鹹都有個人喜好。逛街就是一次日常生活的暫停,想暫停的時候,來去PAUSA吧!
透明公園
民生社區總是吃吃喝喝?生活感濃厚的富錦街,當然不止買物、飲食型態。就在富錦街、光復北路附近的「透明公園Transpark」,是富錦街、民生社區附近少見的藝廊。寬闊的空間裡,大量以無性的白色裝飾。自2015年開設以來,已經辦過「空想京都」、「Ecstasy歇斯底里狂喜」、「靛藍者」朗讀劇...等各類藝文活動。如果在民生公園也看到這樣一個白色的透明公園,別害羞,推門入內,給心神肉體,一個遁逃喘息的break。
富錦樹355
認真來說,真正讓富錦街活絡起來、在公眾前受到注目,「富錦樹355」功不可沒。這間已經開設數年富錦樹355,正是富錦樹集團的首間店鋪。由日籍老闆娘打理的這間小店,瀰漫著低調、簡約、日系的風格。也由於在富錦街靠近光復北路口,有時穿越路中央,任陽光灑落在街道上,成了富錦街最為唯美的風景。和當初開設時變動不大,現在富錦樹355,除了販售日本品牌如Tamaki Niime,也有台灣設計師品牌如鄭惠中,調性則通數是以民族風、自然為主。同時雜物、器皿,也是富錦樹355的另一特色,不定期舉辦的日本民藝器皿展,將日本各地具有特色的杯、碗、器皿,舒適開展。空間裡裸露的白色磚牆與原木裝飾,舒服、閒散,一如富錦街給人的印象。
Sevenfriday Cafe
同樣是富錦街,最為熱鬧的地段當屬從光復北路開始,向東到三民路、這段約一公里的距離。但很多人忽略了:從富錦街107巷往西直到敦化北路的這一小段,才是鬧中取靜的好去處,一如腕錶品牌展示空間,兼咖啡館的Sevenfriday Cafe。其展示空間(或說咖啡館)本身就很輕鬆,帶點工業風的紅磚牆,手錶被放在鏤空的鐵櫃裡,任人自由欣賞。超大片的弧形玻璃窗戶,當初為了裝修,耗費大量成本與工班時間。真皮雪茄椅與長沙發適合窩著、看看書,享受戶外灑落入室內的陽光。如果是愛狗人士,對面餐廳的狗狗還會跑到Sevenfriday內,有陽光、有狗、有閒情逸致,美好生活的想像,莫過於此。
新民生戲院
民生東路的圓環,對在地人是長年的共通回憶。原本40多年的民生戲院、在三年前被原本的老員工接手,重新裝潢再出發。新設備雖然沒有3D或IMAX規格,但和信義區的連鎖大型戲院相比並不遜色;為了讓座椅舒適,老闆曾親自調整多次角度,觀賞時不會被前排視線遮擋;同時雖定位成社區型戲院,但第一排還設有無障礙座椅,相當貼心。小巧的兩廳,輪播四部首輪電影,即便穿著拖鞋都能輕鬆進電影院。在富錦街逛久了、累了?不如穿過民生圓環社區中庭,看電影吧!
我思文創
熱情是會感染人的,在我思文創的店主身上,尤其明顯。
仔細端詳,雖然名為「文創」,但店主特別鍾愛紙,店內羅列大量卡片,並不定期開設寫字、打字機操作的課程。「一開始就是想去promote自己喜歡的事物,年輕人來,從來沒用過(打字機),我教他們怎麼裝紙、怎麼去打;又像英文書法,怎麼選字、怎麼選紙,先讓你探索、再懂得怎麼選擇。」同樣是文具,他僅販售德國施德羅的文具。「全台灣只有MUJI、施德羅的橡皮擦,不放塑化劑,成本貴,但用得到好東西。」
店內更有大量1900-1920的古董明信片,讓遠道從台南、香港的客人,心滿意足。「在紙上寫了字,就是全世界獨一無二的(情意),你的紙才會精彩,會是獨一無二的禮物信是載體、禮物也是載體,但是收到的人感覺很不相同。社會有很多誤解,就是快,LINE最可怕的是:傳錯了無法收回。」
當社群軟體過度發達的年代,試著慢下來、寫卡片、練字,生活的意義,就在一撇一捺之。
照片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