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BAs:感官視覺的震撼,英國青年藝術家的挑釁與爭議

TEXT /  Hex Zou; PHOTO /  翻攝官網、ig;

1980年代末期,一群年輕的英國藝術家在藝術界迅速崛起。他們以前衛、震撼、挾帶感官衝擊性的藝術在國際藝壇大放異彩,這群後起之秀組成的團體是為英國青年藝術家,又稱YBAs。最初這些藝術家們多半在倉庫或工廠內舉辦展覽,以「震撼戰術」(shock tactics)、即是使用廢棄物、活物等特殊媒材來創作、以此博人眼球。當時英國廣告業界龍頭Charles Saatchi,相當欣賞這群年輕人的才華,並成了其贊助者。YBAs沒有既定的風格,藝術家各自對藝術持有不同的看法、理念、更以不同的形式創作;時至今日,他們依然是主導英國乃至當代藝術的重要人物。


 

Damien Hirst

 

他也許是整個YBAs最具代表性、更是當代藝術圈最具爭議性的藝術家之一,主導了1990年代的英國藝術發展、並享有極高的國際聲譽。1988年時, Hirst籌策了獨立學生展覽「Freeze」,從此聲名遠播,此展後來也成了YBAs的起源。他自幼便對死亡的概念感到好奇,而這份求知慾與探索心、促使他日後創造出驚世駭俗、卻也引人入勝的代表作品《The Physical Impossibility of Death in the Mind of Someone Living》。 Hirst的特別在於他以動物屍體作為創作元素,這件轟動的藝術品是將於澳大利亞捕獲的虎鯊、泡入甲醛、製成標本。張著血盆大口的鯊魚,看似栩栩如生,卻已是屍體;玻璃缸外的生者注目著缸內彷佛還活著的死屍,此刻生與死的對立、透過人的凝視、恐懼、好奇、冷漠而建構。Hirst的理念縈繞著「死亡」議題,藉由死的意象、展現「生」的哀愁飄渺、美好燦爛;唯有凝視死亡方能理解生命的意義。

 


上《The Physical Impossibility of Death in the Mind of Someone Living》、下《Away from the Flock


 

Tracey Emin

 

土耳其裔的英國藝術家。性格反叛、擁有極強自我意識, Emin的作品一如YBA藝術浪潮,主體風格意識強烈、以驚世駭俗的表現手法、撩撥感官視聽,挑釁觀者道德底限。創作風格多元,包含刺繡、雕塑、素描、攝影、影像和裝置等;她童年與青少年時期的不幸與創傷,成為她創作的養分、並於作品中赤裸而毫不避諱地發洩自身的苦痛、經歷;從中流露的愛慾、悲傷令人動容 。名作《My Bed》是藝術家當初分手、傷心欲絕地待了4天的床,床上髒亂的床單、垃圾殘骸、菸蒂、衛生棉條、酒瓶散落一地,沉淪渾沌的景象、足以想像其悲痛的情緒;她的繪畫作品則有著張狂、野性的線條,以凌亂的人體輪廓彰顯憂鬱、傷害與慾望,極具張力。

 


《My Bed》與插畫作品


 

Michael Landy

 

1988年Landy與Damien Hirst一同舉辦了展覽、催生了影響後世極巨的YBAs。他最震撼、最引起話題性的行為藝術《Break Down》,起始於2001年。他將自己的財產全數列出、數目共達7,000多項,並帶領12位助手將龐大的家當挪移到倫敦市中心的店舖裡,當場以機器粉碎、摧毀,過程吸引了大約 45,000 名參觀者、一同見證這場身家財產的浩劫。經由這次清算, Landy變得兩袖清風、他也自認銷毀一切後,成了一個更快樂、飽滿、圓滑的人。Landy的創作還包刮觀念藝術、素描、雕塑,他以清醒而理性的眼光、洞察著這個世界,藉由創作來銘記這先進卻混亂的時代。

 


左《Drawings after Break Down》、右《Break Down》的場景照片


 

Fiona Rae

 

是一位出生於香港的英國藝術家。她的作品足以以用令人眼花撩亂来形容;繪畫風格融合了各種表現方式與元素,從抽象表現主義、自動性繪畫技法、極簡主義再到漫畫、流行文化等,涉獵的領域範圍寬廣。Fiona的色彩、線條看似恣意潑灑、橫行於畫布之上,散發強烈的偶發性與隨機性;不明確的形體、構圖、物件引發觀者精神性的不安、臆測與聯想;霓虹、暈染的迷幻色彩與奔放、不成形的花卉、色塊組合、或生猛或虛幻的線條,構築出了迷離的異想空間。Fiona的成長背景也深深影響她的創作理念,她喜好將豐富、全球化的想法匯集到作品中,創造一個生動、表露自我意識的世界。

 


左《Creature》、右《 Untitled-grey and brown


 

延伸閱讀:

更多
照片內容
  • Share:

comment

follow us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