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i Toch,英國
1979年出生於耶路撒冷的Adi Toch,於家鄉學習金工手藝後,便到倫敦修讀藝術、設計和視覺文化碩士,其作品更成為多個歐洲及美國主要博物館的收藏品。
《Encircling Vessel, Whispering Vessels series》,內藏不銹鋼珠的不列顛銀器,20 x 20 x 12 cm,2015年,透過形狀、動感和聲音喚醒感官的觸感作品,可於中空小孔看到內裏的不銹鋼珠,引人入勝之餘,亦能在揭示其功能之前,誘發觀者的好奇心。
Anne Low,加拿大
Anne Low,1981年出生於史特拉福,曾攻讀倫敦皇家藝術學院和佛蒙特州Marshfield School of Weaving。現居並活躍於溫哥華。
《An Ambitious Pagan I》,茜草染色手織亞麻布、珊瑚、黑胡桃木,119 x 22.6 x 0.75 cm,2015年,由黑胡桃木,珊瑚和亞麻布所製成的裝飾性靈性之作,用上䌓複的染色及鑲繡技術,
以展示了一塊手織布不受限制的無限可能性。
Artesanias Panikua,墨西哥
米卻肯州土著Purépecha族後裔的Antonio Cornelio,1973年出生,並創立了家庭式工作坊Artesanías Panikua,致力於研發植物纖維工藝品。
《Tata Curiata》,小麥纖維,143 cm,2016年,靈感來自墨西哥民間神話和傳統工藝,利用數百條小麥纖維,製作出太陽光芒四射,並以星星為中心的景象,展示當中的精湛工藝,及對籃子編織手藝的重新演繹。
裴世真,韓國
裴世真(Bae Sejin),1981年在韓國江南市出生,於首爾學習陶瓷,並居住至今。
《Waiting for Godot 130307-134090》,粘土,65 x 65 x 54 cm,2015年,意想不到的陶瓷之作,這件作品的美學力量,源自於由無數的粘土塊所組成的細緻結構,成為一個以Samuel Beckett為靈感,憑藉對重複有無限執著而製成的作品。
Brendan Lee Satish Tang,加拿大
父母均來自千里達島的Brendan Tang,1975年出生於都柏林。對美國中西部陶瓷感興趣的他,曾於加拿大修讀藝術,並現居溫哥華。
《Manga Ormolu Ver.5.0-s》,低溫陶瓷、釉料、壓克力,40.6 x 40.6 x 64 cm,2016年,一個集陶瓷傳統、流行文化和技術美學於一身的結合體。此作品利用機械義肢,為中式花瓶的傳統模樣立下新定義,創造以粘土及壓克力融為一體之作。
Celia Pym,英國
1978年出生於倫敦的Celia Pym,曾於倫敦皇家藝術學院讀紡織,並到哈佛大學學習雕塑。現居並活躍於倫敦。
《Norwegian Sweater》,Annemor Sundbø 《Ragpile》系列的原裝破毛衣,78 x 74 x 8 cm,2010年,利用白紗修補回收得來的破爛手織衣物。此概念性紡織品,能將破壞與修復的意念形象化,創作出一件表面上似是垃圾,但實際仍具可穿性的作品。
Chiachio&Giannone,阿根廷
Leo Chiachio於1969年在布宜諾斯艾利斯出生,Daniel Giannone則於1964年
在阿根廷的科爾多瓦出生。現居及活躍於布宜諾斯艾利斯。
Chiachio&Giannone,阿根廷,《Selva Blanca》,棉線、人造絲、木、織物、首飾、線,460 x 285 cm 1套3件,2015年,令人感到快樂而具想像力的大型手製紡織品,用上豐富的繡花材料如首飾,來創造出一個動物王國,並透過多樣化如森林的色彩及形狀,締造出栩栩如生的感覺。
Chiachio&Giannone,阿根廷
Leo Chiachio於1969年在布宜諾斯艾利斯出生,Daniel Giannone則於1964年
在阿根廷的科爾多瓦出生。現居及活躍於布宜諾斯艾利斯。
Chiachio&Giannone,阿根廷,《Selva Blanca》,棉線、人造絲、木、織物、首飾、線,460 x 285 cm 1套3件,2015年,令人感到快樂而具想像力的大型手製紡織品,用上豐富的繡花材料如首飾,來創造出一個動物王國,並透過多樣化如森林的色彩及形狀,締造出栩栩如生的感覺。
David Huycke,比利時
David Huycke於1967年出生於聖尼古拉斯,其後於在安特衛普學習珠寶設計和銀藝。現為獨立藝術家,並於哈瑟爾特從事教育工作。
《Edge of Chaos》,銀17 x17 x13 cm,2012年,以銀為作品素材,刻意地以精巧手藝,營造出複雜與簡單之間的張力。複雜源自於作品的概念、紋理和細節。而當中的極度簡約,則來自作品的形態及素材。
Ernst Gamperl,德國
Ernst Gamprl出生於1965年在慕尼黑。自在希爾德斯海姆設計學校主攻木旋工藝後,現已於義大利和拜仁設立個人工作室。
《Tree of Life 2》,橡木,53 x 51 x 92 cm,2016年,以在暴風雨中被連根拔起的巨大老橡木製成的作品,與同系列成雙成對的作品一樣,令人印象深刻。其形態能直接表現樹木的天然特質,同時其仔細的表面處理細節,亦充分展現工匠手藝。
Fátima Tocornal,西班牙
Fátima Tocornal於1956年出生於加的斯,其後於在巴塞隆納學習壁畫和珠寶設計。
《Dreamers》,琺瑯、鍍鎳銀,0.5 x 6.5 x 6.5 cm 1套4件,2015年,以創作前的沉默為靈感的琺瑯銀片,結合材料和專業技藝,同時注入圖像作裝飾,是當代珠寶之中的出眾之作。
Guillermo Álvarez-Charvel,墨西哥
1975年出生的Guillermo Álvarez-Charvel,於墨西哥城修讀視覺藝術。
《Animal Print》,紙55 x65 x60 cm,2010年,外觀脆弱但結構堅固,此作品為可重新裝配的容器,從其可見的摺紙結構組裝而成,以直接而簡單的方式,將本土工藝和工業化過程結合。
現居在多倫多的Heidi Friesen,1984年生於加拿大薩斯喀徹溫省,並就讀Alberta
College of Art & Design。
Helena Schepens,比利時
Helena Schepens,1981年出生在安特衛普,在倫敦和安特衛普學習珠寶設計和銀藝,並穿梭兩地至今。
《Ellerbeckia》,純銀,25 x 25 x 8 cm,2010年,結合概念和工藝而成的銀器,注入以精細雕花構成的圖案,為金屬帶來水晶般的精緻外觀,同時創造出意想不到而別具詩意的陰影效果。
井川 健,日本
井川 健(Igawa Takeshi),出生於1980年,擁有京都藝術大學的漆藝博士學位。現於九州任講師。
《Line and Surface: VI》,日本生漆、亞麻布、發泡膠,170 x 49 x 32 cm,2013年,
此優雅之作於發泡膠雕塑,用上傳統的日本生漆(Urushi),來表現當中優質工藝的本質,
同時解構形態、質感及功能三者之間的關係。
Kim Buck,丹麥
Kim Buck,生於1957年,曾倫敦和哥本哈根兩地深造。現於南京從事教育工作。
《Puffed Up series》,999.9純金,4 x 3 x 5 cm (每只戒指) 1套3件,2011至2016年,三只戒指在形態及物料上,均讓人聯想到象徵著身份的圖章戒指,並出乎意料地用上極薄金片,配合焊接及充氣技術製成,作為通貨膨脹風險的比喻。
Kristina Rothe,德國
Kristina Rothe,生於1983年,在德國修讀紡織設計。自2014年,
便一直投身於手工紙製品和製甕技術至今。
《Burial object “Steps”》,手製紙,18 x 14 x 18 cm,2010年,一個深具詩意的葬禮容器,用上一瞬即逝的輕巧手製紙張製成,以簡單的感官形狀、光鮮的色澤及物料短促的特質,象徵著一個全新的開端。
Lino Tagliapietra,義大利
Lino Tagliapietra,1934年在威尼斯出生,是國際公認並具廣泛影響力的吹氣玻璃
工匠。自1989年起,便成為獨立藝術家至今。
《Dinosaur》,吹製玻璃、羅馬多色千花玻璃,41 x 22 x 147 cm.,2016年,多色吹製玻璃之作,將與作品同名史前動物的剛勁,與海洋生物的流動性連成一線,結合專業的成形技術,及複雜的千花玻璃熱嵌技術,造出驚人效果。
Patrícia Domingues,葡萄牙
Patrícia Domingues於1986年在里斯本出生。先於家鄉學習金工的她,其於巴塞隆納Massana School修讀藝術首飾設計。
《Many&Deliberated》,重建的青金石,6 x 6 x 3 cm,2016年,一個由原塊青金石製成的配飾,經解構再重組而成,以當中的中空、質感及結構帶來玩味,同時其中空結構的內部意象,則展示刻意操控而成的斷裂紋理。
Robert Baines,澳洲
Robert Baines於1949年在墨爾本出生,並於當地教授金工銀藝超過35年。其作品更成為世界多個主要博物館的收藏品。
《Steampunk from the Cosmos》,18K金,12 x 39 x 10 cm,2016年,以黃金製成的珍貴之作,工匠以別具歷史的金絲技術,與傳統的珠寶製作技術結合,同時注入現代而個人的美學語言。
金相宇,韓國
出生於1980年的金相宇(Sangwoo Kim),在韓國修讀藝術後,自學傳統甕缸(Onggi)
陶藝,能以粘土薄片製作大型器皿。現居法國。
《Winter》,粗陶器、瓷器,145 x 78 x 70 cm,2016年,以瑞士山脈寒冷季節為靈感的陶瓷雕塑,以白瓷覆蓋陶器表面,引發冬雪的聯想,同時以先進的拋光手藝製造精確連綿不斷的形態,及有如肌膚一樣的觸感。
Sara Flynn,英國
Sara Flynn,1971年出生在科克,是一名以貝爾法斯特為基地的陶瓷藝術家。她先入讀家鄉設計學院Crawford College of Art & Design,並隨即開展了其以白瓷雕塑器皿為本的藝術生涯,其作品更成為多個國際公共及私人永久收藏品。
《Esker Vessel》,瓷器,12 x 22 x 29 cm,2016年,一個別具標誌性形態的陶器,經過切割、重新組裝及噴塗上釉的工序,試圖以精緻的顏色和形狀,探索高溫瓷器所獨有的體積、形態及美學特質。
中川 周士,日本
出生於1968年的中川 周士(Shuji Nakagawa),是傳統京都木匠,追隨其名匠父親中川清司並於京都精華大學學藝。
《Big Trays of parquetry》,日本雪松,20 x 20 x 1 cm 1套3件,2015年,以素材的獨立性為起點,並透過精湛的木工製作出三件異常地觸感良好的作品。作品同時利用木塊鑲嵌技術,為傳統工藝引入科學般的嚴謹。
Sona,孟加拉
工藝大師Sona Rani Roy出生於1963年。現居朗布爾市迪奈普縣。
《White on White Quilt - Moyur》,棉布,180 x 230 cm,2016年,耗時6個月及多層棉料製成的精緻作品,以數代相傳的農村婦女傳統技術製成,呈現傳統手工知識所能帶來的衝擊。
Sylvie Vandenhoucke,比利時
Sylvie Vandenhoucke於1969年出生於龍塞,持有倫敦皇家藝術學院學位,目前在根特從事教育工作,其作品更成為多個國際機構的公共及私人收藏品。
《Converging Line》,玻璃片,93 x 93 x 6 cm,2014年,一幅由傳統複雜方式製成的玻璃拼片牆壁。數千塊小玻璃片鑄燒直到每塊各有深淺時,便決定了他們鑲嵌於牆壁的位置,以合併組成一幅牆上圖案。
神代 良明,日本
神代 良明(Yoshiaki Kojiro),1968年出生於日本千葉,先於其家鄉學習建築後,及後於東京玻璃藝術學院完成研究生課程。現於東京任講師。
《Structural Blue》玻璃粉末和氧化銅粉末,54 x 54 x 39 cm,2015年,一個關乎物料研發及豐富色調的手藝之作,以混合玻璃和氧化銅粉末成形的複雜手藝,製作出有如鑄模成型般的精確形態。
鄭志龍,中國
鄭志龍,1982年生於廣州,2010年畢業於廣州美術學院建築學院。
《Tree Chair》木材,46 x 46 x 73 cm,2015年,靈感來自木材的天然之源,此獨一無二的傢俱看似自樹林有機而生,結合中國工藝及象徵主義,為作品帶來裝飾與功能並重的特質。
評審團:(左至右,上至下)LOEWE創意總監Jonathan Anderson、珠寶藝術家及Droog Design聯合創辦人Gijs Bakker、Vitra前首席執行官兼核心人物Rolf Fehlbaum、著名設計師及日本民間工藝博物館主任深澤直人、LOEWE文化基金會名譽會長Enrique Loewe、設計評論家及倫敦設計博物館主任Deyan Sudjic、建築師及普立茲克建築獎評委會成員Benedetta Tagliabue、著名建築師及工業設計師Patricia Urquiola、西班牙報紙《El País》建築及設計特派記者Anatxu Zabalbeascoa(評審團主席)
專家小組:(左至右,上至下)紡織藝術大師John Allen、陶瓷藝術家Claudi Casanovas、 LOEWE配飾設計師Sara Die Trill、珠寶藝術家Ramón Puig、玻璃藝術家Markku Salo、 西班牙報紙《El País》建築及設計特派記者Anatxu Zabalbeascoa
related article
replay galllery